2012年度十大县域经济强县出炉
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资兴市、冷水江市、攸县、汨罗市、桂阳县、永兴县湘潭县(并列)榜上有名
首次按四大区域板块分类考评,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本报7月18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在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我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考核结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政府农办副主任钟正洪介绍,在2012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我省首次按四大区域板块分类考评,更加注重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2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如下: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资兴市、冷水江市、攸县、汨罗市、桂阳县、永兴县湘潭县(并列)。
2012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如下:长株潭区域,韶山市、株洲县;湘南区域,北湖区、宜章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冷水滩区、衡阳县、常宁市;洞庭湖区域,湘阴县、岳阳县、澧县、桃源县、赫山区;大湘西区域,邵东县、洪江市、中方县、涟源市、古丈县、凤凰县、慈利县。
钟正洪介绍,与往年比较,我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考核评比工作有3个新变化:一是县域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数量有变化。县域经济强县(市)由每年评定20个减至每年10个,今年由于永兴县和湘潭县并列第10位,实际评定11个。二是考核考评方式有变化。首次由统评改为按四大区域分类考评,目的是促进四大区域板块竞相发展。三是考核指标有变化。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4项增加到19项,增加的5项指标是:新型工业化、开放型经济(含两项指标)、农业产业化、教育。
[NextPage]
龙腾虎跃竞风流
——2012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考核结果解读
本报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
县兴则省兴,县活则省活,县强则省强。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我省县域经济正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7月18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政府农办副主任钟正洪介绍了我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县域经济迈向“三量齐升”
钟正洪分析,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总体运行向好,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量、运行质量、人均均量出现“三量齐升”的好局面。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全省县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54.22亿元,较上年增长13.7%,占全省总量的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GDP过20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有23个、55个,较上年分别增加9个、6个。县域财政总收入1015.68亿元,占全省的34.6%。财政收入过20亿元、1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有10个、26个,较上年分别增加3个、8个。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8906.2亿元,占全省总额的61.1%。
钟正洪介绍,201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增长23.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5%、1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9%,增幅分别高于全省2.4、7.4、0.4、4.8、6.4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有效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7.1:51.2:31.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4、0.5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地位提升。县域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6.9%,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新型工业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8483.45亿元,增长9.0%。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域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4%。
人均均量大幅增加。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273元,增长13.1%。人均财政收入1809元(按常住人口5616万人计算),人均增加337元,增长22.9%。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8.1%。
四大区域板块联动发展
从县域产业布局和培育发展情况来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区域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更加凸显。钟正洪认为,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已形成联动发展、竞相发展的态势。
长株潭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了多个百亿级园区,洼地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和重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长沙县优先发展制造业,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湘潭县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三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45亿元,占园区总产值93%以上,园区产值过亿的企业达46家。醴陵市陶瓷产业新增6个中国驰名商标,产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增长24.8%。
湘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紧临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湘南区域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和桥头堡,形成了有色金属采选冶及深加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服饰鞋帽加工、食品医药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产业。2012年,湘南区域实际利用内资549.7亿元、外资17.8亿美元,利用外资额占全省县域的46.5%。
洞庭湖区域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业集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圈产业特色加速成型。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新增道道全、石门银峰、精为天、三润茶油等一批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湘阴、岳阳、澧县、桃源、赫山等县(市、区)相继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克明面业2012年成功上市,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4398万元,分别增长14.8%、27.5%。
大湘西区域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抢抓扶贫攻坚与区域开发历史机遇、加快山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和坚实的旅游产业基础,积极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2012年,仅凤凰县就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接待游客达690多万人次。
4个全国百强县全部跨越进位
钟正洪分析,我省县域综合实力增强,特别是4个全国百强县全部跨越进位。
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分列第15、60、61、94位,比2011年分别前移3、4、7、4个位次;在中部地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3县(市)排名前3位,其中长沙县连续5年居第一。
经济强县市(11个)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72.63亿元,财政总收入397.67亿元,分别增长12.9%、23.1%,总量分别约占全省县域三成和四成。
从2012年度评选的县域经济强县(市)和先进县(市区)发展情况来看,各县(市、区)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老牌县域经济强县生机勃发。长沙县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150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488亿元,增长31%。长沙县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位一年一个新台阶,2007年为全国第45位,2010年为全国第25位,2011年上升到第18位,2012年挺进全国前15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来势喜人。湘阴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近些年实行开放开发战略,敞开南大门,对接长株潭,产业经济转型提速升级,园区工业快速崛起,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2年,湘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6亿元,财政收入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67元,增长17.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945元,增长7.1%;更可喜的是园区工业达41家,项目引进多,增长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被评为2012年度县域经济强县(市)和先进县(市区)的,都各自有‘出彩’的东西。”钟正洪说。
“五个着力”促发展
下一步,我省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钟正洪透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我省发展县域经济将从以下5个方面着力:
着力统筹发展。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两轮齐驱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
着力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从今年开始,省里集中财力,每年重点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扶持3个重点县,每个重点县滚动扶持3年。
着力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着力创新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产学研结合,引导科技人员投身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建立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与银行的战略合作机制,支持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信贷产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推进工作方式创新,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面实行立项竞争,开展全程绩效目标考核,实行绩效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竞争上岗。
着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进一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