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中平 谢华 本报记者 周小雷
“这5张白条在我手里30年了,没想到今天终于变成现钱了。”7月29日中午,溆浦县水东镇嵩口湾村农民舒清德,拿着一叠现金脚步轻快地走出了县政府信访接待室,激动地边走边打电话向家人报喜。
今年73岁的舒清德是嵩口湾村的一名老水管员。1982年,他应村里安排,负责几个村民小组的田间灌水工作,说好每年工资180元。但每到年底,村里都推说来年一起结算。3年后,村里已欠下他536.6元工资和水电费。1984年,当舒清德以为可以顺利结清工资时候,村里会计又说账上没钱,给他开出了5张白条,并承诺他“只要条子在,钱就一定能收到。”
7月29日是溆浦县委书记蒙汉的信访接待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舒清德又一次走进信访局。为了这件事,他前后跑了村、镇、县不下20次。
“这是村里30年前欠我工资的5张白条,至今我都没有收到一分钱。”舒清德一边小心翼翼的整理着手中残缺的纸条,一边倾诉着这笔陈年旧账的来龙去脉。立下欠条没多久,村里会计却因病去世,这笔账便成了“无头账”。30年来,舒清德多次带着白条要账,大家都以“这是集体欠款,与个人无关”的托词让他次次“跑空”,有一次还被干部们“捆了”。由于每次上访追债未果,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算了,可一想到这是自己3年的血汗钱,老舒就气不打一处来,他相信天下总有说理的地方,会还他一个公道。
“账目虽小,但有公章在,有证明人的证明在,我们政府不能失信于民,要把它当成是一本感情账、民心账来偿还。”蒙汉联系当地干部核实事情属实后,马上请来人民银行业务员当面清算这笔欠款。为了让舒清德放心的拿回这笔“老账”,蒙汉和舒清德一起在会议室吃了碗盒饭,和大家一起对这笔债务进行清算。
半个小时过去,经过两次认真清算核对,业务人员按照银行同期5年固定存款的利率,算出这笔拖欠30年的老账的本利已经达到4178.4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小雷 金中平 谢华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