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就业难”(中):到底难在哪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高芹 2013-08-01 09:12:03
时刻新闻
—分享—

  到底难在哪里?

  ——聚焦“大学生就业难”(中)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颜楚华 黄旻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一句话:问社会,还得问自己。”分析起“史上最难就业年”形成的原因,省终身教育促进会会长唐之享的一席话,颇有见地。

  毕业生数量增长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作为我省工程机械行业的两大巨头,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前几年每年都要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录用500名左右的毕业生。但今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据交通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谢慧超介绍,该院学生全部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等几大企业“订单班”的学生。按照“订单”培养协议,虽然学生是为这些企业“订单”培养的,但双方没有强制约束力,企业可以不接受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自主择业。

  前几年,工程机械行业红火,学院的毕业生不用花多少气力,就可以轻松进入这些企业总部的人力资源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安排就业。但今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形势趋缓。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使是“订单班”的学生,就业难度也随之加大。

  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投资萎缩、经济发展放缓,造成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大幅下降。交通、土建以及电力行业等最为明显。比如,2011年之前,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每年在建公路有三四十条,项目部有20多个。目前,该局的项目部只有6个,在建的高速公路不到10条。

  与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每年都在扩招,硕士生、博士生的就读队伍也在扩大。有统计表明,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加上历年累计没有就业的2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达到720万人之众。

  政策歧视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

  “用人单位的政策歧视,往往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国强分析。他认为,就业歧视形形色色。比如,有些单位在招聘时,动不动就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可。“985”、“211”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而非“985”、“211”高校毕业生又进入不了门槛,造成了结构性的就业困难。

  类似的就业歧视,还有性别歧视、地区歧视等等,都给一些大学毕业生带来就业的不公平。

  单位用人制度与大学生毕业制度不协调,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又一大原因。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庄创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大学毕业生一般要求每年5月份就要落实接受单位,而国家和省里公务员考试每年要到七八月份,甚至更晚才有结果。参加了公务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也不知道怎么办:要不要等结果,要不要联系别的单位。

  按照现行国家政策,司法部门不能直接接受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必须参加国家的司法考试。但司法考试时间,也和大学生毕业时间不一致,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相当困惑。

  个人就业意识和能力也影响毕业生就业(小标)

  今年5月,某保险公司到湖南大学招聘。该公司原计划招聘会计、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100名左右。但报名的寥寥无几。主要原因的是,这些毕业生很有可能被分配到地区或者县市区的基层分公司去。

  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希望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这样一来,造成两种后果:基层人才缺乏,要不到大学毕业生;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单位,游走在城市里。

  期望值过高,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观念上制约就业的另一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与现实往往有差距。一些大学生不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成为影响就业的一大障碍。”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说。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子明说,有些毕业生宁愿呆在家里“啃老”,而不愿意积极就业。“有些大学生就业不就业无所谓,老师比学生还急。”

  “除了岗位需求和就业期望的差距之外,大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欠缺,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说。所谓“眼高手低”,就是这个意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