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衡阳县台源镇东湖村因无水栽插晚稻,农机手在翻耕开坼的稻田,准备改种秋季作物。本报记者 柳德新 摄
本报记者 柳德新 李伟锋 孙振华
今年以来,衡南县降雨仅626毫米,蒸发量却达1058毫米,水资源“入不敷出”。
8月2日上午,记者在衡南县斗山桥水库灌区采访时,只见从斗山桥水库放出的水,正汩汩流入田间地头。一季稻饱满的谷穗压弯了腰,晚稻正在茁壮生长。
这里大旱之年为何无旱象?
记者赶到位于茅市镇斗山村的斗山桥水库探访。
大坝宏伟,水面宽阔,库区狭长,这是一座中型水库。
“从7月10日开闸,已放水近1000万立方米保灌溉。”斗山桥水库管理所所长何先华介绍,水库现在还有600万立方米水,可保灌18天,“换了以前,水库因大坝渗漏、内外坡沉陷,根本不敢蓄水,我哪能这样轻松哦?”
抗旱能力提升的背后,是斗山桥水库经除险加固后,蓄水量大增。
2008年底,国家投资1180万元,对斗山桥水库实施大坝防渗、内外坡整修加固、溢洪道及涵洞加固。今年以来尽管降雨严重偏少,摘除“病险水库”帽子的斗山桥水库,6月仍然蓄水1600万立方米,占正常库容的80%,为当前抗大旱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今年雨季结束早、降雨少,旱情来得快、来得猛。往年,斗山桥水库一般要到7月18日前后才放水,今年开闸时间提前了8天。
水库灌溉到田,要经过“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若渠道不通,则水流不畅。
斗山桥水库分左、右两条干渠,灌溉面积达5.23万亩。7月下旬,水库水位降到右干渠取水位附近。衡南县防指加大右干渠流量,右干渠以下稻田全部轮灌一遍,沿线山塘都蓄满了水,后期保灌不成问题。现在,水库放水全部流向左干渠,渠首流量达4.9立方米每秒。
记者沿着左干渠往下游逐水而行。
在茅市镇三星村,有一段左干渠经过水泥衬砌,简直“滴水不漏”。衡南县水利局局长阳新民介绍,“这里以前是土渠,渗漏最为严重。县财政2008年投入28万元,水泥衬砌500米。”
记者来到茅市镇伍岭村时,只见两口山塘都蓄满了水。“这都是斗山桥水库的水呢!要是在以前,我的13亩水稻全都干死了。”村民谢昭爱正在山塘放水灌溉,他说,去年春天水利部门修了5300米渠道,左干渠的水可直达山塘和田间。
“不止是伍岭村,10个村1.5万亩农田都是‘渠渠相通、沟沟相连’。”阳新民告诉记者,“以前,水库放水过来,要10多天,现在只要6个小时。”
斗山桥水库灌区5.23万亩灌溉面积是否都灌溉无忧?阳新民坦言,并非如此。
在茅市镇小丰村,记者碰到村民罗忠社,他才从田间施肥回来,“渠道渗水到我田里了,肥料都被冲走了。”他道出了灌区配套渠系的最大问题——渗漏。
斗山桥水库灌溉范围包括茅市镇、硫市镇等4个乡镇,仅左干渠就长达49.6公里,其中34公里还是土渠,存在大量“跑冒滴漏”等水资源浪费现象,整个渠系水利用系数才0.44。渠首流量4.9立方米每秒,到了尾灌区只有1立方米每秒,“上游水满塘,下游干死禾。”
“斗山桥水库灌区要全部实施防渗节水项目,经初步设计,需要投资7200万元,分年度实施,今年将投资1400万元,但这都还有一个过程。”阳新民说,只有搞好渠系维修,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灌溉效益。
■记者手记
“肚子”好了,“肠子”也要通
孙振华
祁东县炳溪冲水库,是一座小Ⅰ型水库,2012年完成除险加固后,已成为黄土铺镇四马、文茂等村6000多亩农田稳定的灌溉水源。但记者发现,水流到田间的“路”却较为“艰难”。渠道老化、淤塞严重,库水在沿途“跑冒滴漏”,到渠系末端,水流量很小了。尾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已大大低于设计的灌溉面积。
谈到这一现象,祁东县抗旱服务队队长周玉成“幽默”了一下:现在农村水利建设,往往是“肚子好了,但肠子还不通”。记者近日在衡阳市几个县市区采访抗旱救灾,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
何以至此?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现在政府各部门对农村水利设施与基本农田建设不可谓不重视,水利、国土、财政、发改、农业、烟草等部门在农村实施的涉水项目的确不少。但在资金使用上,却没有很好地整合,发挥出最大效益。水利部门负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建设等,国土部门负责土地整理,财政部门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发改部门负责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农业部门负责标准良田建设,烟草部门实施烟水配套……水库加固了,农田也整治好了,而恰恰从水库到田间的渠系,无部门“认领”,故形成了今天“肚子好了,但肠子还不通”的尴尬局面。
应该说,这种尴尬,上级主管部门不是没有看到,也力图整合这些资源,但时至今日,尴尬局面仍存,水库的水流向田间地头的路还是那样“坎坷”,宝贵的水资源就是在这些没有整修好的“肠子”里白白浪费掉了。
面对大旱“烤”验,各部门应该“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早日实现 “肚子好,肠子也通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李伟锋 孙振华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