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持续加剧,蓄水持续减少
省防指要求:受旱地区应留足生活用水水源
本报8月6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严乐军 谢胜虎)当前,干旱持续加剧,蓄水持续减少。省防指今天强调,根据《湖南省抗旱应急预案》,受旱地区应留足生活用水水源,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为“抗长旱”做好准备。
据最新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测,未来一周,我省持续晴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40-41℃的极端高温,水分蒸发仍将加剧,湘中及湘西南约2至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可能发生特大水文干旱。
我省已于7月31日18时首次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湖南省抗旱应急预案》确定的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工作原则是:全面抗旱,保证重点。省防指要求,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抗旱首要任务,努力减少干旱损失,为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据悉,抗旱Ⅱ级应急响应的调度措施包括: 一是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省防指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的统一调度,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二是蓄引提调并举,全力开机提水抗旱。全省所有泵站全力开机提水,努力扩大浇灌面积; 三是加大节约用水力度;四是加强污染源的治理,限制污水排放,严防城乡供水水源和灌溉水源水质的降低;五是在中度干旱调度措施的基础上,将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放在抗旱调度的首位。
省防指强调,要留足生活用水水源。作为城镇供水水源的中小型水库,要优先保证群众生活用水;对村边塘要划出1至2口人畜饮水专用塘,保证人畜饮水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可相机采取抗旱应急措施,如:限制造纸、酿造、印染等重污染企业的工业用水;限制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等。
链接:
抗旱应急响应常识
我省按旱灾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抗旱应急响应行动分为4级:Ⅳ级(轻度干旱)、Ⅲ级(中度干旱)、Ⅱ级(严重干旱)和Ⅰ级(特大干旱),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NextPage]邵东节水抗旱保人饮
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优先解决50万人饮水困难
本报8月6日讯(通讯员 申湘东 曾晓风 记者 柳德新)邵东县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优先解决50万人饮水困难。省防指今天称,邵东县节水抗旱保人饮的做法值得肯定。
邵东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中心,是全省重度干旱区。今年,邵东县遭遇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目前,干旱导致全县58万亩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6.66万亩;10万头大牲畜和2万吨鲜鱼无水养殖,面临提前出栏、出塘廉价处理;城乡50多万人口饮用水供水困难,特别是县城30万人口生活用水告急。
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邵东县委、县政府7月6日就启动水库应急水源保护方案,在全县范围实行科学调度、综合平衡用水,并筹集1.2亿元资金,组织万名县、乡、村干部三级联动,打响“县城30万居民生活饮水保卫战”和“乡村团结抗旱联动战”两大战役。
立足抗大旱、抗长旱,邵东县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并预留应急水源。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启动县城供水应急预案,实行分时段限量供水,对洗车行、洗浴中心、游泳、绿化等高耗水行业用水实行限制和暂停,并呼吁全县人民节约用水,县城居民日均节水3万多立方米。除三都、宝田之外,县内所有水库都要预留一定储水以保县城供水紧急需求。目前,全县9座中型水库每天供应生活生产用水20万立方米以上。
各乡镇分片统一调度,停止部分农田灌溉,尤其对高岸重旱区农田实行“零救援”,节省出宝贵的水资源优先保证村民生活用水;对双凤、斫曹等地旱情特别严重的10个村,组织洒水车送水上百车次,解决了3万余名群众饮水困难。对灌区农田造成的损失,县政府将优先安排抗旱救灾等补贴资金。
[NextPage]“让水”记
本报记者 周月桂
8月4日晚21时,来自涟源市白马水库的水抵达娄星区石井乡祖师村。
住在渠水入村第一家的肖春娥听到水响,还是有些不敢确信,跑到渠道边亲眼见到才放心。
另一边,与祖师村相邻的涟源市斗笠山镇碧林村,镇水管站站长谢丹丹此时也才安心地回家。
白马水库位于涟源市郊南部孙水河上游,最大库容量6650万立方米,年发电600万千瓦时,灌溉18.3万亩良田,包括下游娄星区的3万亩。
不过,每到干旱季节,处于渠道末端的娄星区便渠干水尽,往年,下游群众为此常与上游群众“扯皮”。
晚稻正在拔节生长,单季稻也正抽穗扬花,均急需大量用水,白马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加宜压力不小:“今年上半年来水比往年少了很多,到6月底水库才蓄水5000多万立方米。遇上今年这样的大旱,我们肯定先保灌。”从7月5日起,白马水库停止发电,一天24小时放水灌田。
更令刘加宜头痛的,是8月3日与涟源市市长谢学龙签的“责任状”:两天之内关掉白马水库灌区涟源市境内所有分水闸口,对下游娄星区轮灌7天。市长还意味深长地留了句话:“同饮孙水,情同手足;宁苦涟源,保证娄星。”
白马水库的左干渠,在涟源境内有近50公里,39个分水闸口,处处要人巡查把守,防止村民偷偷开闸。从3日开始,沿线乡镇水管站工作人员全部出动,加上各村的巡水员,24小时值守渠道沿线。
左干渠上游的茅塘、枫坪等几个乡镇按时关闸,大多数水田都已轮灌了一次,大家都同意把水让给下游。遭逢大旱,这里的水稻算得上很“幸福”了。4日,记者在茅塘镇石碑村、杨林村等地看到,渠道沿线稻田里的水约有10厘米深。
下游的水稻就没那么“幸福”了,尤其是接近娄星区的斗笠山镇。8月3日以前,禾管村境内左干渠里的水不超过30厘米深,到4日水深好不容易有1米左右,却被要求关闸,群众对此颇不情愿。
“活了80岁,巡水干了40多年,上游的田还没灌好就灌下游,这种事还是第一次见到。”斗笠山镇碧林村巡水员邵孝先4日晚几乎整晚没睡,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顾全大局,保证让水给娄星区。
5日,记者与市水务局党组成员肖莺一道在甘泉村巡查时,几名妇女走过来抱怨说:“自己还没吃饱就让别人吃,我们家的田也快裂缝了。”
“大家放心,灌完娄星区,肯定会优先轮灌下游的斗笠山。”肖莺说,斗笠山镇4日又投入了大量灌溉设备,从附近的禾港河抽水灌溉,以解燃眉之急。
水最终顺利进入娄星区境内。
5日12时,记者到达涟源市与娄星区分界处的水位测量室时,白马水库左干渠的水位在此已达60厘米,两侧干渴的水稻正大口畅饮着这百里之外的珍贵来水。
[NextPage]移动泵车“解渴”
易柯南
“俺活了60多年,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旱情,看着稻田干了,我们真是急啊!幸亏市里及时调来了抗旱设备抽水,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7月28日,醴陵市东富镇高土坝村的李大爷,激动地指着移动泵车无限感慨。
在现场,村民们一会围在移动泵车旁,一会看看渠道内涓涓流淌的河水,不停赞叹着:“这终于解决我家水稻缺水的问题了。”村支部书记黄升桃介绍,高土坝村虽然位于渌江旁,但由于位置较高,有水抽不上来。全村共800亩稻田,这一向的旱情持续了30多天,有600多亩稻田受到严重影响。乡亲们心急如焚,他们试着给市抗旱服务队打电话求援。当天,醴陵市抗旱服务队就来了,还带来了水泵,缓解了这600亩水稻的抗旱需水。
“26日,在得知黄土坝村的旱情后,市防指马上安排我们抗旱救灾。”正在现场值守的市抗旱服务队工作人员肖持介绍说。通过现场勘查,他们确定:从邻村建新村渌江河段通过两级提水至渠道首端,然后再通过2公里渠道自流输水至受旱稻田。市抗旱服务队马上调派一台移动泵车、水管等设备到作业点,搭接电线、布管、试机上水,忙到晚上11点多。现在安排2名队员与村干部24小时轮流值守作业点,估计还需持续抽水作业一周左右。
目前,醴陵市水利局出动人员260人,抗旱服务队动用所有设备,持续奋战在高温酷暑中。
[NextPage]土家山寨的党员背水队
本报记者 张湘河 通讯员 易果 张承印
8月6日下午,83岁的留守老人张顺仙的水缸又装满了水。老人连声说:“还是党员干部好,又送来两桶水,太辛苦了!”这一幕情景,已连续20多天出现在保靖县碗米坡镇沙湾村。该村村支两委组织村里3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了党员背水队,每天义务为村里的留守老人以及五保户们送水。
土家山寨沙湾村,虽地处酉水河畔,但距河水垂直高度1037米,祖祖辈辈靠背长木桶背水,山高坡陡,取水需爬上3000多个阶梯。村里大部分人家只好在屋檐下搭建接水长管,留住雨水。连续多日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附近水井干涸,村里的16户五保户、30名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和32名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饮水问题,成为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最大难题。
“村里在家的党员干部组成党员背水队,轮流义务背水。”村支两委作出了决定。
于是,每天下午4时多,党员背水队便出发了。他们背着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长木桶,沿着陡峭山路,往返于山寨与酉水河之间。为了防止水从木桶里溅出来,每个木桶上方都插放着一把竹叶。村支书何义国虽然闪了腰,可他敷了些草药,依然坚持背水。连续20多天来,党员背水队每天将水送到各自联系负责的村民家中。他们背着木桶在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中。
[NextPage]架下泥土已见旱象,架上串串葡萄却青翠欲滴。涟源市珠梅田凼葡萄基地采用先进滴灌系统,既节水又省力。请听——
葡萄园里的笑声
本报记者 刘勇
路边青草已经枯黄,葡萄园里的泥土晒得微微发白。架上的串串葡萄却青翠欲滴,采摘的农民不时传出笑声:“今年收成比去年还好。”
这里是涟源市珠梅田凼的葡萄基地,方圆200亩。8月5日上午,太阳一如既往的“热情”。
大旱之年,需水经济作物为何反而增产?泥土已见旱象,葡萄园何以郁郁葱葱?葡萄基地负责人刘自文带着记者进园细探。
“你别看垄上、垄沟的泥土都是干干的,但葡萄并不缺水。”刘自文蹲下身,在一株葡萄蔸部,用手抹开表层“焦土”,一片带黑色的湿土就出现在记者眼前,捏一把即成团。
蔸部附近,铺着一条手指粗的黑色软管。刘自文说,软管上每隔40厘米就钻了一个小孔,葡萄灌溉就靠它们。把软管轻轻提起,但见小水珠如同医院打点滴般缓缓地均匀滴落,融入葡萄蔸部泥土。
市水务局工作人员李纯介绍,这套滴灌设施是市里去年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的,投资60万元,今年3月底刚投入使用。
起初,刘自文对这套新鲜“玩意”最大的感受是省工。
以前葡萄园采取漫灌,先把水从基地旁边的渠道引进垄沟,再靠人工舀水泼到垄上葡萄蔸部,“4个劳动力一天只能灌50亩”。现在的滴灌,先把水引进一个小蓄水池,再通过水泵加压输送到各级管道,“只需一个人,定时分批管理滴灌开关,一天能灌100亩。”。
7月以来,旱情日益加重,渠道水位一降再降,滴灌的节水优势才慢慢让刘自文尝到甜头。
珠梅田凼是“湘中第一平川”,3000多亩良田坦荡如砥。刘自文的葡萄园紧邻温江河坝,是珠梅田凼的灌溉上游,但用水也不能“随心所欲”。有人甚至提出,大旱之年“有饭吃最重要”,灌溉要全力保下游的中晚稻用水,珠梅葡萄园应该停止用水。
市水务局协调:葡萄是高效经济作物,必须保。珠梅葡萄园装有滴灌系统,一亩地滴灌一上午只要15立方米水,灌一次可以保4天,用水量相当于一亩田灌溉耗水的“零头”。如果滴灌系统能帮葡萄园渡过难关,对全市也能起到示范效应。
最终,珠梅葡萄园获准每天上午放水4个小时,引水750立方米。
刘自文介绍,采用滴灌,水走管道,滴滴入土,葡萄充分吸收,每天750立方米水灌50亩,4天正好一个轮回。“比漫灌节水70%,葡萄按需喝水,长得比去年还好,估计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要是没有滴灌系统,按现在‘分配’给我们的用水量,顶多能保住20亩葡萄,更别说增产了。”刘自文说,节水,平时只是关乎节俭的小问题,但遇到旱灾时,就成了能否“活下去”的大问题。
[NextPage]“高温有高招”
——慈利县干群抗旱自救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 向国生 尹超 廖声田
连续5日,慈利县气温都维持在40℃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31个乡镇、18.5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45万亩,已有169个村5.53万人发生饮水困难。
高温还在继续、灾情正在蔓延,全县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处处上演着抗旱自救的感人场面……
“水窖”藏着救命水
“多亏这些水窖。”烈日下,象市镇坼岩村支书鲁观龙指着水窖告诉我们,在大旱灾之前的2009年,县里未雨绸缪,争取资金为全镇严重缺水的双潮、走马、坼岩等3个村的150多户村民都挖了一口水窖。
水窖直径3米多、深3米多,每口水窖可蓄水近20吨,可保障1户家庭3个多月的人畜饮水。
如今,全县1000多个水窖都藏有“救命水”,可供5000多人安全渡过大旱难关。
“水车”送来甘露
行进在甘堰、高峰等旱情严重的乡道上,随处可见由农用车改装而成的送水车经过。
8月2日下午5时许,在甘堰土家族乡甘堰村,我们与正在为乡亲们送水的张鹏飞师傅相遇。“今天已经跑了8趟,最多时一天跑10趟。”他说,跑一趟往返10多公里,每趟可以拖1.5吨水。
正在该乡组织抗旱的县委书记陈竞告诉我们,该乡有13台农用车临时改为送水车,可以保证10个村3000多人的饮水。全县大约有100多台改装的“水车”自发投入抗旱。
“水塔”解了争水忧
“哗哗”的清泉从水塔流入干涸的稻田。“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4个小时。”许家坊土家族乡麒麟村支书赵代礼按照乡里的统一安排,昨天由他值班调度灌溉。他说,一个象这样大小的蓄水池,可以保证周围200多亩水田的灌溉。
水塔采用统一采水、统一排灌的方式,既节约成本、又能做到有序浇灌。往日为了争水,邻里时有摩擦冲突,现在“一把手”管水,按计划分水,大家都无话可说。
看着正在“灌浆”的稻田喝上了“营养水”,风尘仆仆前来视察灾情的市长许显辉握着老赵的手动情地说:“老百姓有难,干部就该这样多想办法。”
全县有近3000个蓄水池正在集中采供水,部分受灾农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NextPage]鏖战桐木峪
本报记者 廖声田 向国生 通讯员 覃玉萍 杨韬
“通水啦!通水啦!”8月6日凌晨5时,张家界市永定区合作桥乡覃家山村桐木峪山野中一片欢呼。时隔五天,汩汩清流再次翻越山岭,沿着近10公里的官峪干渠,向四面八方几近干涸的农田欢快而去。
桐木峪是武陵源协合水库官峪干渠的必经之路,山谷间原有212米的倒虹吸管连接,管身为Φ500钢筋砼预制管,被当地称为灌溉“生命线”。可由于运行时间长,严重老化,时常渗漏。8月1日下午,因高温炙晒,管身突然炸裂,造成输水中断。持续高温干旱,正是秧苗抽穗扬花关键期,干渠下游合作桥乡5个村的4000亩农田危在旦夕。
“想尽一切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抢通。”8月2日上午,永定区防汛抗旱副指挥长、区水利局长欧跃元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带着水利技术人员赴现场查勘,最后确定更换为工期短、通水快的Φ400PE塑管,并从抗旱经费中拨20万元专款,用于购买调运水管和下游渠道、隧洞全线清淤。
8月3日清晨,抢修战斗打响。在山谷间的荆棘丛中,水利局、抗旱服务队、水库管理所的50多名干部职工筑台基、架设水管,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吃饭睡觉都在施工现场。
“大管径PE塑管抢修倒虹吸管工程,在山区尚属首例。”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宋春元介绍,紧急从外地调运管材、配件和安装设备,压力如何控制和两段如何衔接,必须一一精确计算。
而在官峪干渠下游,利用断水间隙,合作桥乡15名乡干部组织200多名群众不间断作业,开渠清淤、疏通隧洞全线铺开,确保充分灌输。
经过干群三天三夜的鏖战,于6日凌晨,桐木峪212米PE管安装架设完毕,下游8589米渠道、80多米隧洞疏通清淤同期完成,哗哗渠水再次涌进农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