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米承实 张义东 雷琼
8月5日中午,热浪袭人。记者来到辰溪县潭湾镇覃家塘村秧田垅,映入眼帘的是抽穗灌浆的禾苗,有的稻穗已“掉边黄”。
蜿蜒的小溪,沿线摆放着几台抽水机。杨树下,一台嗡嗡直叫的抽水机正在抽水。守在机子旁的村民覃运好对记者说:“感谢镇里搞‘西水东调’,将杨溪水库的水引到了这里,如果没有水源,2亩稻田将绝收。”
“西水东调”?记者听了疑惑不解。
“我们将桐山溪流域水库的水,调到了王坪桥流域抗旱,群众称为‘西水东调’。”潭湾镇镇长张军解释。
据了解,沿线在抽水的小溪叫王坪桥溪,上游有2座小型水库,负责灌溉覃家塘、王坪桥2个村800余亩稻田。去冬今春,2座水库因除险加固蓄水少,7月初就见了底。为了寻找灌溉水源,镇干部受南水北调启发,搞了个跨流域调水:将桐山溪流域上游杨溪水库的水,通过小溪流到覃家塘村口的溪坝,再调入王坪桥溪。
记者沿着硬化路,来到200多米外的村口,见一座五六米长的水泥坝横在溪里,上面整齐摆放着高约1.2米的2排水泥砖,内侧覆盖有厚塑料纸,很少有水外流。
“别看不起眼,它可是‘西水东调’关键工程。”张军介绍,溪坝是半个月前加高的,水位升高,倒灌进小溪里,只要一次提灌就可入田。
覃家塘村支书汤安喜接过话说,先前要抽两次水,现在筑了坝,一次提灌就可入田了,油耗省了一半。
据悉,“西水东调”保证了覃家塘、王坪桥500多亩稻田的灌溉。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