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同心分好水
——新田铺镇让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本报记者 唐爱平
通讯员 隆清泉 罗忠亮
8月11日,太阳一大早就开始作威作福,高温炙烤进一步加剧。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素有“新邵粮仓”之称的新邵县新田铺镇。喻家桥村10组村民廖庆元,见到记者便激动相告:“五年没见过水库的水了,今年这样干旱,我们反倒用上了水库的水,简直是奇迹。”
新田铺镇处于下源水库灌区的尾灌区,水从水库出发,沿途流经两个乡镇,经过53公里干渠,才能到达这里。
因为水路长,加上水渠渗漏严重,流到尾灌区的水已经非常有限了。
“新田铺镇有21个村列入下源灌区。实际上,从2008年起,即使是该镇最上游的喻家村,也只有9个组用到了水库的水;其他从10组到15组共6个组,再没见过水库一滴水。”新田铺镇党委书记周鉥钧告诉记者。
8月2日,抗旱进入关键时刻。新田铺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抗旱自救。一方面请求县里出面,协调上游龙溪铺镇、巨口铺镇两个镇的关系,希望上游不要截水,放水下来;另一方面,水库放水期间,全镇的镇、村干部全部上渠,全线巡查、守水、分水,确保把水分好,分公平。
“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了。”喻家村村支书游加良说。轮守夜班的,就在渠道边搭个帐篷,有的干脆直接在地上铺个被子,困了就地打个盹。寂寞了,就唱唱歌,或者互相发微信聊聊天,互相了解一下各自闸口的情况。
新田铺镇镇长周玉光向记者介绍,从8月3日上渠守水,到8月10日晚水库关闸,干部们就一直守在渠上。喻家桥村村主任况青云甚至创下连续四天三夜不回家的纪录,饭都是家人送到渠上,直到8月7日。那天早上7点钟,况青云回到家吃完早饭,上午8点钟又重新回到渠上。“小状况”就在那时出现了。
“那天,实在是想睡觉了,看着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树荫,想着去那边休息一下。没想到还没走到树荫底下,一头栽倒在一个小坑边,就那样睡过去了。直到11点多钟被暴烈的太阳晒醒。”况青云自己对这次“昏倒”事件轻描淡写。他的妻子心疼不已:“几天几晚没有正经睡个觉,铁打的人也会倒下!”
让下源库水库管理所所长欧阳一冰感动的是,这样的大旱之年,下源灌区内从村镇干部到普通村民,大家都能顾全大局。“上游乡镇为下游乡镇守水,上游的村为下游的村让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上游的龙溪铺镇、巨口铺镇都自发组织了护水小分队,陪同我们的干部守在渠上。就是为了保证有水放到下游来。”周鉥钧告诉记者。
现在,不仅喻家桥村15个组1200多亩水田得到灌溉,已经多年未享受到水库“福利”的新坑边村、新田坊村,也有上千亩田受益。“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况青云说。
在喻家桥村,记者看到,大部分的稻田都是青的,早熟的品种,稻穗已经勾头,谷粒成熟变黄。“七成的收成已经到手了;如果下一点雨,或者再灌一轮水,就差不多了。”廖庆元老人告诉记者。
【相关】
山涧断流 ,村里留守老人、儿童饮用水犯了难,党员、干部行动起来,送水上门——
梅子湾村的“送水领导小组”
本报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杨卫军 李威
8月11日中午,烈日当头。
新邵县潭府乡梅子湾村“送水领导小组”成员、党支部书记石伟民一行四人,赶到地势较低的枫树坑村取水。
一辆面包车,3台摩托车,是“送水领导小组”的全部配置。
“其实我们送水领导小组共9个人,大家又是领导又是兵,还有5台摩托车没过来哩。”石伟民透露。
潭府乡乡长汤辉纠正道:“老石,你们就不要叫啥领导小组了,别人听了笑话。”一旁的枫树坑村党支部书记章彬能插话了:“乡长你也莫怪他们,他们村青壮劳力少,送水辛苦,也是图个苦中作乐嘛。”
因为1976年修建枫树坑水库的缘故,梅子湾村向山上移民,平时饮水用水都是靠山涧水,倒也图个清澈方便。今年遇上大旱,山涧断了流,只能到山下村子取水。
“梅子湾村88户328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60多号留守老人及儿童。枫树坑水库虽然就在脚下几百米处,但老弱病残哪有能力去取水!”汤辉介绍,村里的党员、村组干部等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送水领导小组”。
25公斤的方形塑料桶灌满水,2台摩托车各捆扎了一桶,另一台摩托车倒是带了2桶。看着记者有点疑惑,石伟民介绍说,山路陡,摩托车难免会熄火,带一桶最适合,技术较高的老驾驶员才带得动2桶。
面包车也装好了12桶水。正好12时15分,大家向村里出发。
一路上,还真有摩托车熄火,驾驶员拧了半天油门,差点没滑下山坡。
12时30分,送水队抵达了第一个点,78岁的陈汉英老人、81岁的何奎秀老人已经翘首以盼,就等着水来做饭了。
陈汉英家,一个大桶、三个小桶已经准备好了。石伟民连灌了2桶水,眼看还剩一点,陈汉英又把脸盆找出来:“这里也装点吧!”
给何奎秀家灌好水,队员们汗流浃背,就在门厅小憩了一会。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从6月11日起,村里就没下过雨。6月底,眼看山涧几乎断流了,村里7月1日召开党员、村民小组长代表会议,石伟民、杨胜根、杨稳根、石平安、肖彬成、石进成、石宏伟、石建庄、石要求9人拿出自家的摩托车和面包车,决定成立“送水领导小组”,免费给村里老人送水。
“大家每天早、中、晚共送3趟。执行送水标准是,先给五保户,再给老弱病残,最后才给普通农户。”石伟民说,村里仅有30亩农田,主要种植耐旱作物,该干的早就干死了,灌溉用水倒是暂时“愁不上”。
乡长汤辉感叹道,没想到干旱这么久,“送水领导小组”扎扎实实送了一个多月,油钱都是自己出的。石要求的面包车一天要花40多块油钱,也没一声怨言。
聊了一会,中午的太阳依旧毒辣,大家又启程送水了。“我们这里是2点左右吃午饭,不送水不行啊。”
13时40分,总算把最远的人家也送到了,一看里程表,刚好走了8公里。
[NextPage]送饮水 打水井 找水源
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送“及时雨”
本报8月12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卢晓明 刘燕龙)送饮水、打水井、找水源......在当前抗大旱、救大灾行动中,我省各县级抗旱服务队发挥“抗旱先锋”作用,给受旱地区群众送去“及时雨”。据省防指今天统计,全省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累计投入抗旱人数6万人次,出动抗旱设备11.3万台(套),维修抗旱设备9100台(套),找寻抗旱应急水源1386处,应急打井1750多眼,累计浇灌面积217.8万亩,出动送水车5100辆次,临时解决42.3万人饮水困难。
我省县级抗旱服务队始建于1993年。近年来,省防指按照“四有”标准(有机构编制、有抗旱设备、有仓储场所、有管理制度),指导各县组建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2011年和今年,中央财政分两批对我省共安排2.04亿元特大抗旱经费,支持102个县级抗旱服务队添置送水车、打井机械、移动水泵等抗旱新设备。目前,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拥有挖机104辆、打井设备515台(套)、移动水泵10977台(套)、发电机组628台(套)、送水车250辆,应急送水能力约1500吨/次,抗旱浇灌能力22.3万亩/天。
各县级抗旱服务队利用技术、设备、人员优势,全力确保人饮安全,突出保障农业灌溉,积极维修抗旱设备。隆回县抗旱服务队先后向滩头镇城禾村、周旺镇斜岭村、雨山镇文仙村、三阁司镇光明村和荷香桥镇鲤鱼塘村等16个重旱村送水36车次328吨,临时解决约7000人的饮水困难。赫山区抗旱服务队在新市渡、欧江岔、泉交河3镇打井27眼,解决了800亩农田灌溉难题。常宁市抗旱服务队开展流动浇灌服务,累计浇灌稻田5.56万亩。芷江侗族自治县抗旱服务队派出2个抗旱设备维修组,帮助群众抢修15处排灌站20台(套)抗旱机电设备和5台变压器,新安装排灌站8座、2280千瓦。
【链接】
飞机增雨首飞成功
本报8月12日讯(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罗丹)11日下午,我省实施了今年以来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据省人影办介绍,此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累计飞行2小时43分钟,飞行距离1080公里,播撒催化烟剂25公斤,作业影响区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
据湖南省中小尺度气象监测站网显示,11日16时以后,湘南地区出现了分散性弱降水,主要降水出现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影响区内,普降小到中雨,局部中到大雨,双牌南部最大降水16.4毫米,邵东最大降水22.1毫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地区的旱情。目前我省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机组严阵以待,准备再次起飞作业。据天气预报,本周受台风影响,我省还将出现较好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抗旱就是尽孝”
石科圣 杨军 李礼壹
“伢子,你安心工作,我很好。搞好抗旱就是尽孝!”8月8日晚,陈明礼抽空给远在长沙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母亲苍老而虚弱的声音时,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恨不能飞到长沙,去陪伴病重的母亲,可严重的旱情使他离不开岗位。
陈明礼是安化县仙溪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7月1日,他66岁的老母亲生病了,病情严重。他请假回到100多公里外的老家,把母亲送往长沙治疗。当时,旱情已显露,他留下妻子在长沙照顾母亲,自己匆匆返回镇里,带领大家抗旱。
“检查结果出来了,是子宫癌晚期,你快来陪陪娘吧!”几天后,正在村里指挥救灾的陈明礼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犹如晴天霹雳。他交待妻子精心照顾母亲,含泪挂断电话,转身继续抗旱。
祸不单行。7月26日,陈明礼正在主持召开全镇抗旱工作会议,又接到老家亲戚打来的电话,说他72岁的老父亲居住的房屋起火,被烧成废墟。他调整一下情绪后,继续主持会议。会议结束,镇长得知情况,要他回老家去看看,他说:“抗旱要紧,我们去山口、三丰、九龙社区看看。”
在陈明礼带领下,仙溪镇25个名党员干部组成抗旱突击队,和1.7万余名群众一起,齐心协力抗大旱,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经1个多月连续奋战,受旱严重的山口、仙峰、仙溪等村(社区)数千亩田保住了,一度发生饮水困难的1.8万多名村民也喝上了“放心水”。
株洲县
一村修渠 四村受益
本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张爱军 周长宁 记者 周怀立)头上骄阳似火,脚下清水汩汩、绿意盎然。看着眼前的一幕,株洲县王十万乡象形村村委会主任李友根不由感慨:今年多亏通过“一事一议”,及时建成了猴子洞高低引水渠。
象形村毗邻猴子洞水库,但原有水渠年久失修。今年2月,该村召开村支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修建猴子洞高低引水渠。其项目上报后很快获批,得到1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资金到位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耗时3个月,于6月底建成猴子洞高低引水渠。水渠全长6公里,可灌溉930余亩农田。
水渠建成后,恰逢今年7月以来遭遇严重干旱。象形村村民在暗自庆幸之余,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受灾村。他们主动将渠水送到了毗邻的颜家村、腊术村与王十万村,使这几个村3000余亩农田有效解除了旱情。
群众自发为村支书家浇地
罗中华 文昭 杨军 李礼壹
8月8日,在桃江县沾溪镇卫红村,10多名村民给村支书王德军家的农田抽水灌溉。他们都是自发抬着水泵和水管来的。一个晒得黝黑、汗流浃背的汉子告诉记者:“最近,王支书起早贪黑帮我们抽水灌田,可他自己家的田没来得及灌,禾苗都枯了。我们不能让王支书吃亏呀!”
自7月以来,卫红村旱情严重,全村有1100亩田受灾,其中受灾严重的有800多亩。一个多月来,村支书王德军天天一早就出了家门,找水源、买设备、通疏渠道,帮群众安装抽水设备,协调各家用水。为了给村里多争取抗旱资金和设备,他跑水务局、跑镇政府,可是上级的支持毕竟有限,关键时刻,他卖掉自家近10吨粮食,用卖粮所得的2.4万元给群众添置抽水设备。在他带动下,目前全村已投入抗旱资金7万多元、抽水设备40余套。
近一个星期来,王德军和其他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守在各个抽水点,自家8亩多水田干得开裂了。群众看在眼里,于是自发给王德军家浇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爱平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