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美丽——寻找最可爱乡村教师
当了36年班主任
——记宁乡县龙田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小寒
本报记者 段涵敏
36年,从17岁到53岁,她年年担任班主任,从未间断过。宁乡县龙田镇中心小学的刘小寒就像一棵栖身岩隙的松树,固守在贫瘠的山区。
8月9日,离开学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刘小寒已经开始了她新学期的工作——家访。去年接手的这个4年级3班,她有几个放心不下的孩子,得去看看。记者从长沙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这个地处宁乡县西部的小镇,跟随她前往海拔800米高山上的一个学生家里。
当日15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冒着高温,我们来到山顶上的一个农户家。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小姑娘从屋里跑出来,略带羞涩地喊了一声“刘老师”。小姑娘叫小姣。
“去年,我来家访时,她还躲在家里,怎么喊都不出来。现在,主动喊人了。”刘小寒感到欣慰。很长一段时间,小姣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
家里住得远,小姣在学校寄宿,但11岁的她自理能力不太强。“孩子交给刘老师,我们放心。去年下学期,发现孩子会自己洗鞋袜了,胆子也大了不少。”讲起女儿的变化,小姣的父亲贺小平连夸刘老师:“多亏了刘老师,她教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好用心的。”
刘小寒的心思几乎全花到了学生身上。36年,她年年担任班主任,从未因私事请过假。1985年暑假的最后一天,刘小寒的预产期到了。上午身上就“见红”了,她硬是挺到学生离校才回家,婆婆含泪责备她“女人生孩子,隔阎王只一层纸呢”。2个月的暑假过完,她就按时来到教室上课。家里离学校5分钟路程,孩子都是被婆婆抱到学校,趁她下课间隙喂奶。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小学班主任任务更重。农村进城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心理状态,事无巨细,班主任都得操心。
前年,刘小寒的班里转来一个男生,好动,有些“叛逆”,一些教师提起这位男生直皱眉头。“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爸妈不在家,同学们也不喜欢我。”在一次作文中,男生的一段文字让她心疼。这是一个内心脆弱,极度渴望关爱的孩子。
此后,刘小寒特别留心他的作文。每次作文讲评时,刘小寒将他写得好的地方念出来和大家分享,哪怕只有一段或仅仅几句话。她毫不吝啬地表扬这位男生的每一点进步。渐渐地,男生上课发言的次数多了,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去年上半年,他被学校评为“学雷锋好少年”,并被县实验中学择优录取。
从村小到乡镇中心小学,刘小寒先后在5所学校工作过。每次新接手的一般是学校的“老大难”班,而离任时,无一不成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同事们多次称赞她“简直神了”。
她总是谦虚地回答:“其实,没什么秘诀。教书是教良心书。家长把孩子交给了你,你就要在学生身上多花功夫。”
“家长都说孩子交给刘老师就放心了。要插班的,指明要到刘老师的班里。”和刘小寒同事15年的彭少平说。
36载春秋寒暑,刘小寒的足迹遍及全镇的村村寨寨,熟知每一个教过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家长。每个工作日,她总是在6点钟左右第一个到校。一边晨跑,一边迎接她的学生们;每晚要到寄宿生宿舍巡查一遍后,她才最后一个回家。
“教学中有无穷的乐趣,有时候也会觉得累,觉得烦。但我喜欢唱歌、跳舞,一会又浑身有劲了。”刘小寒说。
【记者感言】
36年如一日,刘小寒坚守在班主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洒向一拨又一拨山区孩子。
因为深爱,所以坚守。她爱教育,更爱班里的每个孩子。她是学生生活中的母亲,学习中的老师,交往中的挚友。她就是山区教师的榜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涵敏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