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谢华 杨琳林 吴佳辉
“姜书记,村里受灾最严重的100多亩水稻已灌到水了。”8月12日上午,溆浦县温水乡永胜村党支部书记李竹芳兴奋地给乡党委书记姜立刚打电话报喜。得知牵挂的事有了结果,躺在病床上的姜立刚露出了笑容。
抗旱一个多月来,姜立刚下村23次,先后10天夜宿农家,及时了解旱情,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20余个。
虎岗村11组村民一直饮用山泉水,7月24日起泉水干涸,他们只能到2公里外的深山挑水。听说附近还有一口废井,姜立刚立马顶着烈日到现场察看。但当地群众觉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废井肯定没有水,不肯挖井。“不挖怎么知道有没有水?”姜立刚甩开膀子,赤膊上阵,带头挖井。10余人跟着他挖起来,挖到6米多深处,有水冒了出来。
受灾最严重的永胜村有370亩水稻急需引水灌溉。村里虽有一条废弃多年的水渠,但入水口比小溪水位高两米多。8月5日,姜立刚与村干部到现场勘查后,决定筑简易水坝来提高小溪水位。
8月8日晚,在永胜村水渠旁忙了一天的姜立刚,坐摩托车回到办公室后,感到特别难受,被送到附近的龙潭仁康医院。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由于过度劳累引发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旧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这让一心牵挂着村里旱情的姜立刚为难了。在大家劝说下,姜立刚只好住院。住院期间,他打电话联系最多的是村干部和村民,不时询问抗旱情况。
“我们村抗旱用电不足,请求加装一台变压器。”12日中午,接到顺利村的电话后,姜立刚在医院躺不住了,还没完全恢复的他跳下病床,往村里赶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