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乾隆丙子(1756年)的陶公坝,灌溉面积300多亩,因“坝坚固无崩裂。患田获水利,年遂屡丰”而载入《溆浦县志》。图为8月14日,思蒙乡中心村村民黄友生坐在干涸的河床边发愁。据了解,溆浦已有137条河道断流。 雷文录 摄
开裂的稻田。刘中涛 摄
玉米大面积绝收。 谢华 摄
县委书记蒙汉(左一)在岗东乡澎州村和群众一起找水源。谢华 摄
县长李卫林为大渭溪乡宋家村群众送水。周磊 摄
夜架农机灌良田。谢华 曾道华 摄
连夜作战修电排。肖燕鹏 摄
◎本报记者 肖军 黄巍
6月下旬以来,怀化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1个多月来,灾区的情况到底如何?8月8日至10日,记者来到农业大县溆浦县,进乡村、走田埂、上水渠、宿农家,亲身感受到了溆浦灾情的严重程度,真正体会到了“水比黄金贵”,见证了干群奋起抗灾的动人场景。
场景1:百里追云望雨
8月8日晚上7点,溆浦桥江镇。此时日暮西山,但大地还是热浪腾腾,溆水第二大支流三都河已不见了往日澎湃的踪影,宽敞的河床彻底裸露了出来,沿河剩下的一些水坑,有三五成群大人小孩在洗澡嬉水。
“这边好像起云了呢。”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中平突然兴奋起来,透过车窗,记者的确看到头顶有乌云压来。“8月1日也是这样的云,气象局打了几炮,下了阵雨。我们看这片云往哪里走,说不定能够人工降水呢?”记者拗不过金中平,只好跟着驱车向云多的地方赶去。
一路上,金中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一边跟气象局打电话报告,一边向记者介绍,溆浦气象局原来的火箭炮都是一发一发地打,为了抗旱,这次县里专款买了一台连发炮,按一下可打几发。气象局干部每天拉着炮车东奔西跑,寻觅“战机”,已打下了好几场雨了。
山越翻越高,不知不觉已赶到新田乡1000多米的紫金山,这时天上的黑云越聚越多,零星雨滴打在车窗上如同泪痕。但气象局传来的信息称乌云是晚上效果,不具备人工降雨的条件。听说县委书记蒙汉也在新田抗旱救灾,金中平决定去搬书记“救兵”施压。
“我已给县气象局局长打过电话了,这种云降不了雨,我们还是相信科学,不信你自己再问问?”驱车赶到灶坪村天已全黑,看到我们急匆匆地赶来,还在与乡村干部商量抗旱的蒙汉上前招呼道。
明明看到有雨滴打到车窗了,金中平再次打电话给县气象局局长夏小芬,夏局长电话那头说,气象局24小时有人监控溆浦的气象云图,如有“战机”随时出击。并把卫星云图截屏发到金中平的手机上,果然一会儿,夜开云散,星斗耀眼。
“你们当记者很辛苦,这么晚就别回去了,我们一起听听抗旱一线的情况。”晚上9点,记者和蒙汉等几个抗旱干部在村民舒孝强家吃了个便餐,桌上除了一份是小炒肉,其余的全是素菜。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蒙汉介绍,溆浦县是省抗旱督查组评价的重灾县,全县受灾面积已达46.52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62.2%,其中绝收27.3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36.6%。溆浦灾情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张自银、市长李晖非常牵挂溆浦灾情,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副市长王行水、杨开凤深入溆浦龙庄湾乡、横板桥乡指导抗旱。溆浦当前的中心工作就是抗旱,乡镇干部已取消了节假日休息,并严格按照干部驻村“不换被窝,不添麻烦,不许张扬”的要求和灾区群众战斗一线,基本保证有水源的地方就能抽水灌溉,无水源的村庄就开展对口送水。
大山之夜如同天然空调,清风送爽,偶有蚊子“串门”,但一天采访劳顿,记者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农家坑上倒头便睡。
场景2 :千米长龙穿山
8月9日中午12点30分,溆浦油洋乡。“这条抽水管全长1000米,扬程82米。我们通过它把河水抽到水库,保住了800亩稻田。”在一条翻山越岭的抽水管道旁,油洋乡党委书记刘利明向记者介绍:“溆浦有座望娘坡,望娘坡的一边是桥江镇的三都河,一边是油洋乡河底江村,往年逢天旱,油洋乡这边只能隔山望水兴叹。”
望娘坡油洋辖区有座太阳塘水库,自5月8日以来,一直没有下过大雨,水库蓄水不足。连续的干旱,眼看水库见底,太阳塘灌区800余亩水稻水源告急。乡党委书记刘利明、乡长刘中华带领驻村干部、村干部到现场查勘地形,发现正在修建的新溆高速公路。从望娘坡中间穿了一个洞,这给四处找水的油洋乡的干部带来了鼓舞。但从三都河到太阳塘,距离1000多米,引水并非易事。
“救灾不等人。”刘利明说,7月30日,乡政府筹集资金9万元,购买了1000米直径110公分的水管、82米扬程电机30千瓦的潜水泵。8月3日就开始抽水,1小时引水100立方米。
谈起当时的艰难,刘利明讲述了一个故事:村主任严松林因劳累过度,糖尿病发作倒在工地,后紧急送往县中医院抢救。但病情稍缓后,严松林每天上午输完液回到村里来处理问题,晚上再回医院住院。
正在现场的县水利局副局长刘爱艳接过话题介绍:“目前,溆浦已投入抗旱资金3320万元,抗旱机电井1860眼、泵站330处,机动抗旱设备21600台套,抗旱浇灌面积21.2万亩,有效地缓解了灾情。”
场景3 :万桶甘泉入户
大旱之年,人畜饮水成了溆浦边远山区的老大难问题。溆浦的方法是县直单位对口向受灾村送水,灾情蔓延到哪里,对口支援就延伸到哪里。
8月9日上午9点,溆浦江口镇。我们另一行记者随同溆浦对口送水队从县城出发前往江口镇。
“哪里有群众缺水,我们的‘亲民水’就要送往哪里。”负责组织送水活动的县委办副主任谢正刚告诉记者,江口镇处沅江河畔,属石灰岩地区,持续的旱灾,让很多村人畜饮水出现了困难。参与这次送水活动的是县国税局、建设银行溆浦支行、县人民医院三个单位,共组织了1100桶饮用水,给缺水的虎皮溪村、上斯文村和白岩头村送水。谢正刚说,从7月28日把第一批水送到舒溶溪乡竹坡坳村起,他们的送水行动就没有停止过,想起受旱群众期盼的眼神,他就夜不能寐。
烈日当头,虎皮溪村的天空湛蓝如洗,山中葱郁的树木丝毫没有消减晌午的暑气。送水车的到来打破了山中的宁静,村民们撇下手中的农活,高兴地到村口来领水。“不要急,每个人都有水领。”县国税局副局长郑大和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帮忙搬运。送完水后,这位干部满头是汗,他深有感触地向记者说,自己以前从没有感觉到“水比黄金贵”,这次送水,让他深有体会。
上斯文村坐落在山顶上,水源早已干涸,饮用水全靠外面送上来。村民舒象富告诉记者,上个星期,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送来了150桶饮用水,得知旱情严峻,县建设局又送来400多桶,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次再见县里的送水队伍,村民们就像见到了亲人。看着建设银行的送水队员要回城,舒象富从自己家抱来几个大西瓜执意要送给送水人员,“如果不是你们关心,村民去哪里找水喝哟!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们一定收下。”
回城的路上,干部们一边聊着送水感受,一边商量着下一次送水计划。谢正刚说,除了对口送水,县直机关140多个单位每个对口支援不少于1万元,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响应,加入了他们的行动。洑水湾乡就有4位在外经商的爱心人士,集资2万多元,免费为家乡缺水地区送饮用水,三天一次,保证每户一桶水。
“旱情不解,送水不止。”蒙汉说,这是我们对县直机关领导的要求。目前,该县调动消防车、洒水车等专业运水车辆310台,组建送水队伍100多支,解决了11.9万饮水困难群众的吃水问题。
场景4:十万干群同心
8月10日半夜,溆浦岗东乡。县委书记蒙汉收到了岗东乡党委书记杨修文发来的彩信,看到该乡澎州村两台抽水机灌溉的场面后才安心休息。
9日下午2点,记者与蒙汉一同来到岗东乡督查抗旱自救,了解到该村有180亩水田因抽水机动力不足,有水源但无法灌溉的情况后,蒙汉立即要求县农机局和乡政府增加2套大马力的抽水设备,为受灾农田新开2条水路。
为了这台机子运转,当晚10点多蒙汉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次来到农田督促落实。看到乡村干部一个个汗流浃背在抗旱现场,蒙汉说:“干部工作不冒汗,群众心里就冒火。”
据了解,自7月31日抗旱II级响应启动以来,所有县领导和县直机关干部到各自的联系乡镇蹲点,灾情不解除不收兵。
的确,在溆浦采访,记者见得最多的是干部群众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听得最多的仍是干部群众抗旱自救的感人故事。
8月10日上午10点,溆浦桐木溪乡。记者来到该乡莲塘坪村电排站,只见大口径水管出水强劲,荡起了层层浪花。
村党支部书记黄泽友介绍,这个电排始建于1972年,灌溉渠道7公里,灌溉面积达1.02万亩,2005年以后就再没启用过。
为恢复电排,8月6日下午,县长李卫林亲自带领县领导和县农机局、水利局、财政局、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赶到现场“会诊”,紧急抢修电排。56名专业技术人员和110位村民连续奋战26个小时,让一万多亩稻田解了渴。老党员黄德仁告诉记者当时的情景,他亲眼目睹县农机局有个叫叶均悦的干部,因气温太高现场中暑,休息了一会儿又重新回到了现场。
在溆浦,记者还听到军民齐心抗旱的故事。7月底,溆浦县桥江机场旁机坪村有50亩农田很难找到水源,唯一的办法是从公路边驻溆某部队的池塘引水。驻溆某部队得此情况,10余名官兵连夜将池塘的300斤鱼转至他处,腾出池水为附近干旱已久的农田“输水”。该村七旬村民向望南说,关键时候离不开子弟兵。
眼下,旱情仍在延续,但溆浦干部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深深打动着我们:为了抗旱,油洋乡庄坪村党支部书记舒振松自掏腰包购买抗旱设备;沿溪乡青坡村支部书记张建文卖了年猪为村民换回水泵;温水乡党委书记姜立刚为了抗旱累倒在田垅之上……采访结束时,溆浦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干部宋达勇告诉记者,目前,溆浦县仍有33.68万人坚守在抗旱一线。
晚上回到县城,打开溆浦新闻网,抗旱一线的报道刷新最快。在《众志成城抗大旱》的专题里,抗旱的新闻就有100多条,一位网友这样说:“人定胜天。我们坚信,只要干群同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不怕打不赢这场抗旱自救的攻坚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