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阮涛 黄胜林 何泽洲
砂罐技艺传至今日,已有800余年历史。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上鲁塘村的何善平,如今是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他的“砂罐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2日凌晨4时30分,记者来到何善平的砂罐厂,他正准备开炉烧制砂罐。5时,砂罐作坊的炉窑火点起来了。何善平将晒干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巨大的铁盖子移来盖上。烧制砂罐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炉火熊熊燃烧时,红色的火苗蹿出来,呼呼作响,几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炉火的高温。
何善平告诉记者:“今天烧的货都是别人订制的,客户半个月前就下了订单。”
约1小时后,何善平熟练地打开炉盖,和儿子一起,用长钳把烧红的砂罐趁热夹出,放入一个冷却地窖,盖上盖子,用木屑、泥土密封冷却后,一个个美观实用的砂罐就做成了。
看着自己的宝贝一个个出炉,何善平顾不上满脸大汗,高兴地说:“今天要烧40炉,每炉大的5个、小的10个,一天最少要烧400多个。”他介绍,砂罐烧制属传统手艺,实行土法生产,小小的砂罐看似简单,但制作工序有点复杂,分为取土、粉碎、晒干、焙烧等3个阶段、36道工序、72道手脚。
何善平边说边摇柄制作砂罐,一团团泥巴在他的手上瞬间变成一个个工艺品。“装柄这个技术各有各的风格,每个人装的都不一样,制作砂罐的关键技术就在这里。”他得意地说。
今年47岁的何善平,从小师从父辈们学习技艺,1998年正式接手家里的砂罐产业。但由于制作砂罐很辛苦却赚不到多少钱,家人都反对他搞这个事。“说实话,做这一行确实赚不了几个钱。但整个鲁塘镇,年轻点会做的不多了,我不做下去,这门技艺可能会失传了,所以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做下去。”何善平擅长电、焊、钳等活,曾在鲁塘矿区一个矿里当过多年副矿长。今年2月,云南马关县一个铅锌矿高薪聘他去当副矿长,他婉拒了。
聊天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各种塑料、铝制品的出现,砂罐这一生活中的重要器物逐步淡出,让这一传统手艺濒临消失。因为赚不到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学过的许多人也改行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总得传承下去。”现状的无奈丝毫没挫伤何善平对砂罐技艺的痴迷和信心,“砂锅就是我生活的一切。我打算扩建一个厂,多带几个徒弟,把砂罐这门事业继续做下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秉钧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