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乡下日子过得像城里一般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和平 申芙蓉 郑文新 唐群雄 胡媛媛 编辑:王娉娉 2013-09-06 08:49:54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肖和平 申芙蓉 郑文新 唐群雄 胡媛媛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早已踏上这一征程的长沙,农民能否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面小康,应该是所有人群的小康。”市政协顾问,湖南师大教授、博导周秋光认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长沙的乡亲们,又如何圆自己的小康梦呢?

  统筹发展:

  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乡村发展

  一条条清爽整洁的水泥道路,一排排摇曳生姿的绿树,一栋栋风格独具的住宅……昨日,记者漫步长沙县开慧镇斯洛特小镇,看着清澈的人工湖上戏水的野鸭,欧式风情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好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如今的开慧镇,省级敬老院、公立幼儿园、综合文化管理站、人文气息的广场、凉亭、各种健身设施……在这里人们对农村的旧印象被完全打破。 “几年前,这里还只有一条条土路,除了田就是山。而现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也享受了城市的便利。”镇上居民张锦照指着面前一栋栋楼房说,“改变的不止这些,现在手里有了钱,村里的妇女抽空还会去镇上的饭馆聚餐,到KTV一展歌喉;老人们热衷于外出旅游;许多居民成为有车一族。”

  8月30日,晨光微启,35岁的杨斌和妻子正准备骑摩托车到镇上一建筑工地打工,“我家住100多平方米的别墅,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入户,家里的田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我们洗脚上岸务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日子过得像城里人一样美。”

  开慧镇的发展,只是长沙县北部乡镇现代农业风生水起的一个缩影。

  作为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探索之一,长沙县开始考虑改变传统的针对乡镇政绩考核的办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南工北农”的总体区域发展的规划。

  实施路径是,摒弃“所有人使用同一张试卷”的做法,针对乡镇区位优势、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特点分类出题,通过设置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同类指标划分不一样的分值比重等方式对乡镇(街道)进行考核。

  长沙县白沙镇地处县域最北端,工业基础薄弱,但环境优美,生态优势明显。过去,一到年终绩效考核,镇领导就很头疼,因为没有像样的工业项目,镇GDP和财税收入上不去,考核自然排在后面。

  长沙县实施分类考核后,对白沙镇重点考核农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在分类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下,干部们再也不像过去一样,成天焦虑万分地到长沙等大城市费力不讨好地招引工业企业。

  白沙镇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通过调整发展定位,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小水果之乡”,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时鲜水果基地已达到8000亩,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全镇在近几年的绩效考核中,排名十分靠前,进入一等行列。

  “以前发展农业缩手缩脚,生怕在年底GDP考核中难看,现在看到分类考核的结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底气更足了。”该负责人说。

  2012年,长沙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398元、17070元。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城乡实现“同网同价”;数字电视平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完成;开通城乡公交试点线路4条;8个镇(街道)开通管道天然气;所有镇(街道)全部接通自来水。

  在其他地方,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犹如玉带缠绕山间,一栋栋漂亮美观的白墙黑瓦房整齐地矗立在路两旁,一眼望不到头的茶园里飘荡着醉人的茶香,茶园依山就势、跌宕起伏,美不胜收,让久居城中的人心生“复得返自然”的惬意。素有“小西藏”之称的宁乡沩山,清新淡雅,古香古色的美景吸引了各地游客,带来新的乡村产业的崛起。拆迁安置户、明会路家庭旅馆的店主张小南告诉记者,自己的房子从之前的60多平方米变成了如今200多平方米,还开了店,做上了生意,“现在年收入有10多万呢”。

  乡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作为省会新区的望城,在打造“东方莱茵河”璀璨明珠的规划中,望城着力建设“一江两岸”环湘江生态旅游圈路线,形成了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古镇旅游、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

  探索:用城镇化的理念对接农村

  “全面小康,应该是所有人群的小康。”周秋光认为,建设全面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长沙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长沙城乡统筹大步推进,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全市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发展、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和公共服务集中推进。

  “要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城乡交融的步伐,促进农民全面小康。”市农办主任郑耀频认为,具体而言,就是用城镇化的理念对接农村,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市民的待遇优待农民。

  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影响深远。长沙县实施分类考核,摒弃“所有人使用同一张试卷”的做法,因地制宜地促使农民奔向小康。

  社会保障: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这是曾在长沙农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看病有医保报销、按月领养老金……这些已经不属于城里人的专利。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句话,对长沙县北山镇王公桥村奔家湾组村民杨昂来说,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以前,农民不敢进医院看病,小病靠忍、大病靠拖,现在大不同了!”患了尿毒症的杨昂,医疗费用需要数万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因为加入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治疗费用加上爱心助医救助共计3.7万元,杨昂得到城乡医保带来的实惠就有5万余元。“小康中的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幸福就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 杨昂说。

  目前,长沙县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全部转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同时,对60岁以上未能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纳入每月享受最低60元基础养老金保障范围。医疗保险方面,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运行,城乡居民实现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医疗待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基金调剂、统一经办服务。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民“免费门诊”试点工作和综合门诊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村卫生室,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探索:须打赢“人人享受保障”的攻坚战

  一场推广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利民惠民政策广泛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关乎百姓福祉的“人人享受保障”的攻坚战在长沙各地打响。

  “小康梦,是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小康生活梦,必须让农村像城市一样,能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周秋光说,社会保障承担着老百姓就业、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头戏,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在长沙,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城乡居民在缴费标准、政策待遇、经办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实现完全统一。社会保障的“城乡身份”被逐一打破:征地农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并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

  文化生活:

  口袋鼓了,脑袋也要富

  创作了《小康之路》的著名作家杨守松曾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当星星点亮黑夜时,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忙碌了一天的村民,把脚步放缓,沿着村中一条弯曲的小河,三三两两地散步。清风徐来,田野泥土的清香入鼻,一扫白天的劳累与疲乏。

  通往村部的那条水泥路上,欢乐的人潮在涌动,村民们正赶着去跳广场舞。“以往干完农活,不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坐在牌桌上玩牌,生活单调得很,老公说我都快坐成老年痴呆了。现在好了,除了下雨天,我几乎每晚都要过来扭一扭,活动下筋骨。人变得精神多了,日子也过得充实了。”说起这些,村民刘运良眉飞色舞。广场上,灯光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昼,村民们正翩翩起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被誉为“三湘首善”的长沙县,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22个镇(街道)共建成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288家实现全覆盖,村、社区文体活动室235个,群众文艺团队1200余支,参与人数10万余人。全县22个镇街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共有204家;广播电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实现“村村通”,实现了全县农村地区无线数字电视同频、无缝隙、无盲区全覆盖;全县76.5%的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

  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望城、浏阳、宁乡的乡村。每当夜幕降临,休闲广场、农家大院便人头攒动,孩子和大人们在柔和的路灯下,踏着节奏尽情地跳着广场舞;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以前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现在,水泥路通了,村容村貌整洁了,阅览室有了,各种协会也成立了。我们老年人来这里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日子别提过得有多惬意!” 62岁的陈立仁高兴地说。

  探索:要让公共文化“进村入户”

  “长沙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推动城乡规划、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和城乡联动发展,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长沙市社科联主席贺代贵说,长沙推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民生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馆教室的开放、休闲广场的建设,热映大片送到了农民家门口……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追求,长沙大力开展公共文化“进村入户”,举办农村文化集市,送文化下乡,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就能品“文化大餐”。近年来,长沙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硬件水平,形成了以县级文化中心为龙头,以街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网点,以专业艺术团和群众业余文体队伍为活动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长沙城乡一体化加快,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288元和15057元;而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的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等,更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长沙市统计局局长刘金文表示,“全面小康正朝我们渐行渐近!”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肖和平 申芙蓉 郑文新 唐群雄 胡媛媛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