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朱移生 罗志群
9月5日上午,记者在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见证了一个新鲜课堂。这节课是4年级3班的语文课,内容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王美军老师走上讲台,在简短课堂导入后,她打开投影机,给学生们播放起了精心准备的一组组视频课件。
精美的画面、配以同步语音的解说和文字的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壮美,层次分明的自然带风光等等,很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露出来,引起学生们浓厚兴趣。师生互动积极,课堂异常活跃。
“大峡谷里的风景、自然带等内容都很具体、生动,单凭老师讲述,难以说明白,学生也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辅助教学设备,一一展示,很多东西就变得丰富、生动。”王美军解释道。
一个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一个劲地“灌”,学生们一个劲地“接”。这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动下,正在悄悄发生变革。
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中心”
“在传统课堂里,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老师的讲述是学生理解课本、获悉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化教学的运用,使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谈起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雨花区教育局局长喻小健说。
在喻小健看来,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从幻灯片到“班班通”,从投影仪到电子白板,再到“云”网络,每个新型的电子教学手段的出现和运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特别是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运用,学生获取的知识途径变得多样,效率也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在课堂上,也由老师这个唯一的‘中心’,变成了学生和老师两个‘中心’。”“教学中,老师必须学会发挥两个‘中心’的作用。”
为适应新理念,雨花区各学校纷纷推行课堂改革。比如,以前学校一般要求老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讲述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现在,很多课堂都要求不要超过20分钟,有些课堂不要超过10分钟。再比如,师生互动。以前,一节课能叫上三四个学生回答问题就不错了。现在一节课往往会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参加互动。稻田中学的课改新课堂、井圭路小学的电子书包课堂等,每个孩子都分别配备了电脑或电子书包,师生可以实现100%互动。
素质教育梦想成真
“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梦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梦想只是梦想。信息化使之梦想成真。”井圭路小学校长肖陈慧说。
肖陈慧介绍,雨花区教育信息化教学,电子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高后,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其他各种活动。诸如,阅读、体育以及文艺等等,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上网、查阅资料等,本身就是提高学生们整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云’网络和教学优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将完全能成为现实。”雨花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乾坤更看重教育信息化,对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的促推作用。“建立‘云’网络后,每个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或者电视等电子终端,登录我们的数据库,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甚至学习方法。”
家长、社会和学生三位一体
“传统模式下,家长、社会和学生的沟通,是单层次的,联系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采取电话、家长会或者家访等。”稻田中学校长梁志军分析道:“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三者关系可以变成多层次的、立体的、紧密的关系。”
事实的确如此。如今,在雨花区各学校,在家校通的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层次的QQ群。比如,班级QQ群、年级QQ群、家长QQ群。
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比如,长塘里小学的周例会创新很有特色。该校以前的周例会,常常是老师们各自介绍情况,谈体会,作布置。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去年开始,他们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便利,对周例会进行改革,将例会分为艺术欣赏、新闻快递、团队建设、教育论坛和布置工作5个部分。
艺术欣赏环节,主要是艺术老师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向大家分主题介绍各地的美术、建筑、风俗等,在活跃会场气氛的同时,增长老师们的见识。新闻快读,主要由语文课或政治课老师,播报国内、国际和校园新闻,以便开阔视野,互通信息。人人参与,每个老师都可以主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