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企业生产的风电叶片,销售到10多个省,生产清洁能源。朱索 摄
崀山鲸鱼闹海景区。贺君 摄
“兴昂国际”500万双成品鞋生产线从沿海转移落户双峰。雷超 摄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过去几年,湖南始终坚持以两型理念筹划项目,以两型标准建设项目。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加快推进。
两型建设理念通过项目落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上,湖南已标注出科学发展的崭新格局。
本报记者 贺佳
做“加法”: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
高温时节,记者奔赴各地采访,两型项目建设热浪扑面而来。
在长沙县干杉镇,湖南迄今最大的实业投资项目——上海大众湖南(长沙)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沙经开区。长沙县商务局局长胡超钢说:“要加快发展,就需要这样顶天立地的大项目。”
南岳72峰之一的紫盖峰山脚,衡山县福田铺乡的9个制衣厂正开足马力,抓紧订单生产。乡长周智勇告诉记者:“发展加工贸易,既两型,又带动当地400多农民就业,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希望引进更多这样的小企业、好项目。”
从投资120亿元之巨的大项目,到区区10多个员工的小微企业。“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已成为湖南各级决策者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共识。
大树成荫,小树成林。随着一大批两型项目的实施推进,三湘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
从2008年起,我省经济总量连续5年、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进入全国十强;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6:47.4:39。
做“减法”:坚决不要带血的GDP、黑色的GDP
依靠高能耗、高污染来换取GDP增长,与两 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
治理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湖南刻不容缓。 “十一五”以来,全省1189个项目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节约能源2940多万吨标煤;“十二五”以来,COD排放总量下降5.79%,二氧化碳排放减少9.15%,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13.77%;去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87%。
启动湘江重金属治理,让母亲河一江清流北上。
溯江而上,郴州苏仙区将377家采矿企业整合成27家;永兴县通过建立退出机制,将全县稀贵金属冶炼企业整合到30家以内,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株洲清水塘附近曾汇聚210家排污企业。通过搬迁涉重金属企业39家、淘汰中小污染企业67家,如今,工业企业废水100%达标排放,清水塘又流淌出了清水。
在长沙坪塘镇老工业基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已全部退出。两年后,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道道“减法”作业也在环洞庭湖等地精彩上演。“虽然我们牺牲了眼前的利益,但为未来留下了更多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沿途采访中,经历过这几年“环保风暴”的各级官员深有感触。
做“乘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放眼全省产业“版图”,60%的大企业分布在重化工领域;在规模工业中,重化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一关了之,显然不切合我省当前发展的实际。如何实现“突围”,考验着各级决策者的智慧。
“建两型并不是另起炉灶,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经过改造也能升级为两型产业。”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给出自己的思考。
走进岳阳长岭炼化厂区,绿草茵茵,空气清新。中石化长岭分公司总经理李华指着眼前这套长炼800万吨炼油装置改扩建项目向记者介绍: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催化剂的投入,不仅炼油能力大幅提升,也使汽柴油的硫、氨等杂质大幅下降。
在李华看来,通过实施两型化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成本更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更少,充分释放出“乘法”效应。
无独有偶。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项目主体设备——退火炉工艺钢结构开始吊装。一年后,我省高端汽车板生产基地将在娄底崛起,为奔驰、宝马、广汽、东风等国内外著名汽车生产企业供货。
“面对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惟有从‘傻大黑粗’向‘高精尖特’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企业新飞跃。”涟钢集团党委书记汪俊告诉记者。
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我省两型工业技改投入的资金就达5628.9亿元,增长36.1%。
做“除法”:严把两型审批,严格项目准入
严把两型审批、严格项目准入,加快产业变轻变绿。
我省先后制定出台59个两型标准和23个节能减排标准;搭建全国首个综合性节能减排监管平台和“数字环保系统”;颁布实施长株潭区域规划条例、湘江保护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等20多部法规规章……以严明的制度、健全的监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摒除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三高”项目。
2011年,株洲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1018亿元,成为继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之后全省第3个千亿产业园区。缘何取得如此成绩,高新区工委书记、天元区委书记谢高进一语中的:“严把项目准入关,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法宝。”
从设定项目入园门槛,到建立工业项目入园评估决策机制,再到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近3年来,株洲高新区先后拒绝20多个不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未通过环境审批的项目,涉及投资资金15亿多元。截至目前,园区生产两型产品的企业已达310家,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无论是引进、开发项目,还是争取项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都严格项目准入,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能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可以说,全省新上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省发改委资源环境和项目前期工作处副处长胡军自信地说。
在促进两型项目规模化上努力做“加法”,对落后、过剩产能积极做“减法”,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充分释放“乘法”效应,在项目准入上坚决做“除法”。通过科学运算这四条法则,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沿着正确的轨迹加速前行。
手记
项目先行
本报记者 贺佳
加快发展要靠项目,加快转型也要靠项目。
建设两型社会,项目必须先行。没有一个又一个项目做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只会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成为“空中楼阁”。
正基于此,我们要通过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通过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生态环保项目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社会民生项目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诚然,项目建设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我们要严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两型理念来筹划项目、以两型标准来建设项目。同时,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加以保障。只有这样,建设两型社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佳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