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19日讯(记者 周勇军 李寒露 张晶)9月18日,常德市城区“路改”工程沅安路段上,数十台挖掘机挥舞着“巨臂”在开挖土方,两台大吊车将直径2.2米的钢筋混凝土套管和直径1.2米的HDPE污水压力管逐节吊起,近100名工人在4米深的沟涵里忙着安放管道。这条全长6.5公里的“管中管”完工后,将彻底解决常德城西片污水处理问题。目前,常德正全力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梳理地下“毛细血管”,升级城市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越发明显,以致拥堵、内涝等困扰着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基于这种考量,今年7月,常德市正式开启城市建设中污水、雨水、自来水、燃气4大管网及电力、通信等市政地下设施改造大幕。
比起城市“面子”,地下管网工程更能体现城市建设的“良心”。常德市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收集16家管线单位改造意见的基础上,采用CCTV(内窥摄像)和地下管线探测仪,快速准确探测核查地下管线位置、走向、深度及管道病害点位置和大小,然后拿出改造方案,科学开挖,定点修复和重建,扩容升级。同时,将管孔建设和管线入地同步进行,解决日后穿线难题,并与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数字化齐步推进,避免重复建设。还按“现场确定”原则,将城区100余条小街小巷的“蜘蛛网”全部接入地下,以消除火灾等隐患。
目前,常德市已对主城区近100平方公里面积完成地下管网规划设计,普查地下管线测绘总里程2054公里、管点8万余个,建立和完善了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实现了管线信息资源共享。相关工程建设可望在今年底完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李寒露 张晶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