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山县长江镇桥坪村支书罗俊红的一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匡玉 编辑:王娉娉 2013-09-26 10:39:2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匡玉 通讯员 夏建军

  桥坪村离衡山县城近20公里,村里地势较高处有一座桥,走下桥来便是一片有600多亩良田的“大坪”,故称“桥坪”。村支书罗俊红今年36岁,他原先在广州做建材生意,去年7月回村被选为村支书。

  9月24日一早,罗俊红便起了床,洗漱完毕,炒了些剩饭做早餐。7时30分,他走出门,沿环形村道来到村部办公室,先通过远程教育网查看了一些重要新闻。8时20分,他打开了村里的广播,对着话筒,就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民新型养老保险等政策,讲了五六分钟话。村里现有102人领取“新农保”,全村98%的人参加了“新农合”。

  因村部前坪前几天借给了附近农民晒谷,罗俊红拿起扫把搞卫生,扫后又用拖把拖,还用抹布把办公用品擦了一遍,搞得满头大汗。他告诉记者,这个办公楼花了20多万元,既有藏书2000多册的农家书屋,还有远程电教室、广播室、党员学习室、群众工作室和支部会议室,桥坪周边4个村的联合党总支办公点也设在此。村部经常有村民来借书、上网和看电视。

  9时30分,隔壁村一位姓罗的老板来谈联合建蔬菜基地的事。衡山县城最大的民办学校新源学校有6000多学生,每天需要大量新鲜蔬菜。罗老板想建蔬菜基地为学校供菜,而桥坪村有种蔬菜的传统,罗俊红又在广州做过蔬菜批发生意,于是想把蔬菜基地建在桥坪村。为这事,两人商讨了很久。

  罗俊红经过10多年打拼,在广州的生意有较好的基础。因为衡山县实施“经济能人带富村民”战略,他放弃生意回到家乡。罗俊红笑着说,他也不是有什么远大理想,而是看到家乡面貌变化不大,乡亲们还比较穷,他有股改变这一切的冲动,想把乡亲们带富起来。他掐着指头算了算,如果蔬菜基地建起来了,村民可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11时左右,罗俊红来到村民欧袁武家正在修建新房的工地。欧袁武3兄弟原先对经商、务农兴趣都不大,却喜欢在村里管闲事,大家对此颇有微词。罗俊红当村支书后,多次找他3兄弟谈心,并想方设法为他们做生意筹措资金。欧袁武买了一辆车跑货运,年收入8万多元,还承包了村里300多亩田种水稻,他的2个兄弟也勤劳起来了,经济状况大为改观。欧袁武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太感谢罗支书了,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大恩师。”

  12时20分,罗俊红回到家里,他的父亲已把饭菜做好。健康又开朗的罗父边摆碗筷边笑着说,今天托记者的福,俊红在家里能吃餐安稳饭。

  下午1时30分,罗俊红来到村里正在修建的2个拦水坝上察看。桥坪村内水系发达,灌溉便利,田野中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水渠,但由于蓄水设施差,大旱时只能干瞪眼。去年罗俊红上任后,组织修了2个拦水坝,今年遭遇大旱,全村90%的农田没有受影响。村里的欧会计告诉记者,2个新的拦水坝修好后,哪怕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村里也会安然无恙。

  与罗俊红一起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看到村里的老支书武志华正在清扫道路。桥坪村有一条3.2公里长、4.5米宽的水泥路,请了3个村民定时对路面进行清扫。罗俊红也拿起一把扫帚扫起来。他说,他最大的一块心病就是村里还有段环形路没有铺上水泥,到年底无论如何要把这件事办好。

  下午,罗俊红还先后到6组、8组参加为修环形公路筹款的村民代表会。5时30分,他和几位村干部一起到了今年新开发的300亩油茶林边,商讨如何把邻近的1000亩山地也开发成油茶林。罗俊红告诉记者,他想在3年内把桥坪村建成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基地、新鲜蔬菜种植基地和油茶林基地,让水泥路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

  下午6时30分,记者碰到罗俊红的爱人小汤,她笑着说:“我家的罗支书对乡亲们太有感情了,上任以来,已为村里的公益事业从家里拿出了30多万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匡玉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