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学文
9月25日下午6时,湖南商学院法学院勤工俭学实践基地,一个年轻女孩正在做事。“靠着勤工俭学,这个女孩才坚持了她的学业。”了解内情的辅导员袁露介绍。这个女孩是法学院大四学生,名叫熊谋谋(化名)。“熊谋谋勤工俭学的背后,有法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教授刘期湘的关怀。”袁露说。
湖北籍学生熊谋谋是个苦孩子。她有残疾,幼小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病,靠爷爷奶奶养大。自尊心特别强的熊谋谋,刚进大学时,从来不跟别人说起家里的穷与苦。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熊谋谋在外面打了好几份工,很辛苦,也影响到了学习。
熊谋谋的举动引起了刘期湘的注意。为了让熊谋谋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也为了不伤害熊谋谋的自尊心,刘期湘让她放弃外面的兼职,到学校勤工俭学。同时,采取多项措施,给予她经济上的支持。熊谋谋倍感温暖,成绩好了,人也变得开朗了。
这个故事只是刘期湘关爱学生的典型事例之一。在法学院,学生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刘期湘说。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刘期湘。刘期湘的同事聂玲说,刘期湘的手机里,存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习上有困难的,实习或者找工作遇到困难的,很多都找他。
“没有刘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中国银行某分行上班的姜玲玲(化名)说。姜玲玲是湖南商学院法学院2006级学生,安徽人。入学后,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慢慢失去了自信,加上水土不服,患上了抑郁症。
患抑郁症的人,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还需要家属陪同生活。时任任课教师的刘期湘,把姜玲玲的母亲接到了长沙,并设法解决了住宿问题;还经常找姜玲玲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多方努力下,姜玲玲重新找回了自信,身体也慢慢得到了恢复。2010年毕业时,姜玲玲被中国银行某分行录取。
当今社会,由于多种原因,师生之间或许存在着隔阂、代沟。而刘期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师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