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幸福出发——岳阳市建市30周年巡礼之八(汨罗发展篇)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2013-10-16 09:20:59
时刻新闻
—分享—

  屈子文化园设计效果图

  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 黄松柏 摄

  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左二)在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黄文灿 摄

  汨罗市委副书记、市长周金龙(左二)在桃林寺镇调研。黄松柏 摄

  汨罗市区一隅 蒋建强 摄

  龙舟节开幕式盛况 范向晖 摄

  ◎ 徐亚平 黄松柏 江淹 周湘益 黄敬波 任文德

  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携高山之威,聚万壑之力,滔滔西去,一泻千里。“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汨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汨罗江畔。

  这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汨罗是端午龙舟文化的发祥地,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开国元勋任弼时从这里走向革命征程,一声声龙舟号子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求索精神。

  这是一座充满无限生机的城市。在汨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66万淳朴、智慧的汨罗儿女,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幸福汨罗”的目标砥砺奋进!

  —— 题 记

  置身汨罗,让人备感欣喜的是“民生之福”——汨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和惠民工程,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感受汨罗,令人备受鼓舞的是“发展之潮”——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八强,基本竞争力稳居中部百强。 2012年,汨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379元、9421元,分别是5年前的2.7倍、2.8倍、2.2倍,是20年前的34.4倍、41倍和 10.2 倍。

  在汨罗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汨罗市委书记白维国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汨罗”的奋斗目标,并将“幸福汨罗”概括为“六个同步”: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市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财富水平与生态文明同步提高;城市形象与农村面貌同步改观;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同步改善;党的建设与民主法制同步加强。

  追求幸福生活,打造幸福之城,成了这座城市永恒的旋律。

  唱响“幸福”主题,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汨罗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治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的“三同”原则,坚守“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 三条底线,打响“循环经济和屈原端午龙舟文化”两张品牌,推进“大办工业、招商引资、向上争项目”三项工作,努力挖掘资源潜力,扩张产业优势,彰显自身特色,市域经济发展在危机中画出了“V”型轨迹,实现了核心带动与多点支撑的成功转型。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年前,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还是一个简单回收废品的小村落,经过20余年发展,园区创造了全市76%的税收,成为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循环经济探索由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园区先后建成国家级科研机构1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调研基地、全国6家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全省10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全省首轮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黄市、弼时、高家坊等工业小区来势看好,市乡工业呈现联动发展态势。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06家,达到243家,是20年前的8.6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10亿元,是20年前的37.3倍;培育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上市公司3家,创建全省两型示范企业5家、中国驰名商标5个,湖南省著名商标7个,新型工业化水平连获全省先进。

  第三产业提速提质。华融湘江银行、国开村镇银行先后入驻,全市5年净增贷款27.87亿元,存贷比提高8个百分点。商业网点不断健全,专业市场逐步成形,“家电下乡”25.89万台,新增私家车1.89万辆。房地产业持续升温,物流业加速扩张,旅游业不断红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亿元,是20年前的18.5倍。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生猪生产名列全国先进,药材、红薯、金银花等特色产业链初步形成,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新增绿色食品基地5个,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迈出坚实步伐。

  强化“幸福”保障,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汨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近5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万人,援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次,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349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人数达64.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9.0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造农村危房2975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288套,住房公积金实现财政保障全覆盖。5年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91亿元、惠农补贴资金4.8亿元。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竣工,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8个。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消纳场一期投入运营,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5年来否决环保不达标项目67个。关停、取缔麻石开采加工企业153家,关停、整治污染企业46家,封闭排污口7个,实施重点治污项目28个,超额完成五年减排任务,被评为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面铺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夯实“幸福”基础,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

  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近年汨罗工作的重心。5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7亿元。提质改造了建设路、城西路、大众路、罗城路、屈原路、劳动路、工农路等城区主次干道,建成201省道岳汨段、汨罗江大桥、107国道新市立交桥、高铁汨罗东站,硬化乡村公路2160公里,改造危桥66座,新建农村客运站场7个,城乡通达能力得到质的提升。疏浚河道10公里,加固堤垸20公里,建设标准渠道2500公里,整修病险水库55座,清淤山塘4900口,修建城市排渍沟渠10公里。汨罗江拦河坝主体工程竣工。15.3万农村居民用上自来水。成功争取“西气东输”汨罗开口建站,天然气成为城区和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居民的重要燃料。

  城乡管理水平大提高。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实现城市重点区块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完成7个集镇规划修编。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加强城市日常管理。强力推进控建拆违,查处各类违法建设1260起,拆除违法建筑34000平方米。成功实现交通管理体制调整。城市宜居指数节节攀升,夺得全省甲类卫生城市县级市四连冠,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提升“幸福”内涵,文化科教创造新业绩

  汨罗在不断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十分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一年一届的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已经成为汨罗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拉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长乐抬阁故事会分别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奥运圣火光耀罗城。2010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在汨罗拍摄,奠定了汨罗“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的历史地位。

  近年来,汨罗先后被评为“中国龙舟名城”、“中华诗词之乡”、全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市)。

  2009年12月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亲临屈子祠视察。李长春明确要求“国家有关部委要支持屈子文化园的建设”,并为屈子书院题写了院名。屈子文化园建设工程被定位为全省“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标志性文化工程。

  汨罗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群众文化生活大为丰富。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1个、农家书屋365家,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6场次。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全民健身运动、广场文化活动、健身舞大赛等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原创花鼓戏《平民领袖》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剧目进京展演。创办了市委机关刊物《汨罗周刊》和红网汨罗分站、红网汨罗手机报,联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汨罗之声》。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实现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的经验在全省推介。

  上世纪90年代,汨罗曾以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和成功经验饮誉全国,经过近年来的创新发展,汨罗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教育强市的步履更加坚定。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唯一获得“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单位、湖南省学前教育先进县(市)。

  展望“幸福”明天,汨罗儿女挥写新篇章

  在汨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汨罗市委副书记、市长周金龙描绘了汨罗未来五年发展的全景图:认真落实“四化两型”战略,积极对接“四三六”工程,着力打响两张品牌,努力建设经济日益强劲、文化日益繁荣、民生日益殷实、生态日益优良、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幸福汨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美丽愿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今天的汨罗,政通人和,欣欣向荣。我们坚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锐意进取的汨罗人民必将乘势而上,以大手笔、大气魄,绘就“美丽汨罗”的壮丽画卷,谱写“幸福汨罗”的崭新篇章!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