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踊跃参与社区(筹委会)干部绩廉考评民意测评。
陶小爱 张 磊 陈 昊
当日历翻到2012年12月的时候,大大咧咧的龙江突然失眠了,失眠缘于那张绩廉考核表。那是一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尺”!
40多岁的龙江是同升街道白田社区筹委会的书记兼主任。白田原来叫白田村,两年前才改为筹委会。在村里工作了20多年,书记也干了10年,自己村官当得好不好,廉不廉洁,以前就靠上面的“印象”,靠乡里乡亲的“人情”。
今天,刚刚出台的《雨花区社区(筹委会)绩廉考评办法》,开天辟地第一回考“村官”。白纸黑字的24条考评条例,科学又严谨,干得好不好,干不干净,绩廉考评表上见!
此时,忐忑不安、紧绷神经的又何止是龙江,全区125个社区、社区筹委会的211名“村官”全部在接受这个苛刻的考试,接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区、社区筹委会干部,是基层政权的管理者。他们的勤廉履职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直接影响干群关系。而对于这支最庞大队伍的领导者,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评价“凭印象”甚至“摸脑壳”,监管缺乏利器,形成一个管理的空档。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在干部监管。去年以来,雨花区率全省之先将绩效考核从机关延伸至基层,对社区、社区筹委会干部勤廉履职进行全方位、集约化监管。
考评内容设计上,将绩和廉量化为一个个分值,分别占比60%和40%。考官由主管部门、街道、群众代表组成,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80分至89分为良,60分至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考评结果出榜公示一周。
绩廉考评,对于115平方公里的雨花区如同一场民情“地震”;对于211之众的“村官”们则是一次心灵的“风暴”。
一把科学的“标尺”。基层干部的勤廉履职不再是混浊不清的“概念”,也不是哈哈镜的“变形物”。“标尺”下,其长短高矮优劣一目了然,第一次还原其真实!
考评结果,与干部奖惩结合。今年6月26日,雨花区敲锣打鼓,隆重举行全区社区、社区筹委会绩廉考评表彰大会。22家考评优秀单位负责人披红戴花,登台领奖,分别获得2万元奖金;9名优秀干部被推荐录为公务员,公选晋升为科级干部;也有8人,因不及格而被撤职处分。
当考评尘埃落定时,龙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以95分的高分获得优秀,成为同升街道“最光荣”的干部。尽心尽力为民谋福,干干净净做官,老百姓把“满意”票纷纷投给他。
尤其让龙江感慨的是,班子里有一名老委员,工作不主动,责任心不强,碍于面子,心里虽然窝火,却不好批评。没想到,考评“标尺”让老委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考评,是一把标尺、一根标杆,也是一条鞭子,让基层干部的绩廉有了度量的标准,奋斗的目标,更有了无形的压力。
农民生产安置地的开发,是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筹委会共同的课题。将地交给开发商,由开发商投资、开发商运作,筹委会坐享回报几乎成为定律。这样,作为筹委会的书记、主任乐得轻松,开发商也不会亏待领导,但村民的利益却难以保证。
为防范风险、确保村民利益最大化,雨花亭街道井塘社区筹委会独辟新径,与开发商合作成立公司。村民以土地入股,书记或主任任董事长。由此,井塘社区筹委会200亩生产安置地,赚回了12万平方米的商铺,资产达36亿元。
由于合作开发从决策到运营,全过程在制度的“玻璃瓶”中,群众皆竖拇指。2012年,井塘社区筹委会绩廉考评在雨花亭街道中排名第一,书记王振凯因业绩突出被提拔为街道工委委员!
当绩效考核与廉政考评的基层空白一旦填补,基层干部一盘散沙的状况立即改变,雨花区125个社区、社区筹委会211名基层干部绩廉以分数高低排列于一张薄薄的表格上,进入区考评办的档案里,到了区委书记的办公桌上。集约化的监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零距离碰撞,引发的是正能量的燃爆。今天的雨花,各个基层单位出高招,干部人人争绩廉,一个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之态在雨花竞展!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