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辉 唐薇频 刘军
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各类矛盾的发生和社会的不稳定,但全面进入“高速时代”的浏阳,经济社会发展却演绎了奇迹般的“加减法”:重点建设项目多了,经济总量增大了,信访总量却大幅下降。2012年,在被称为干部工作“衡量仪”、民意评价“晴雨表”的长沙市绩效考核中,浏阳排名从四县市(区)最末一跃成为第一。近两年来,该市财税收入增速持续领跑长沙,浏阳正朝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三十强阔步前行。
浏阳“加速度”的动力何在?连日来,记者深入浏阳的乡镇街道、市直机关、企业园区,探访浏阳“加速度”背后的故事。
创新机制转作风
在一线“大考场”锤炼干部
“不出来看,自我感觉良好。一过‘堂’,就发现差距了!”近日,浏阳市270多名党政干部,沿着长浏、大浏和浏醴高速公路以及提质改造后的浏东公路,穿梭在21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观摩项目建设情况,并现场解难题。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一路比。一想到自己所在的乡镇还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坦陈“压力山大”。
半年观摩一次重点项目,把干部引导到项目一线抓关键、解难题、找差距,是浏阳践行“一线工作法”的一大创举。
2011年开始,浏阳市就把基层一线当成广大干部锤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探索“一线工作法”,将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征地拆迁、防火防汛、维稳处突、窗口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均列入“一线工作”范围,要求“干部在一线锻炼、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奖惩在一线兑现”。
“干部作风也是核心竞争力!”长沙市副市长、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认为,执行“一线工作法”,关键是要较真,让干部把压力变为动力,化压力为能力,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改进作风。
为了促进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浏阳创新顶层设计,催生一系列铁腕机制。今年2月19日,正月初十,浏阳当地媒体以《今天,你认真履职了吗?》为题,报道了浏阳市纪委对10多个单位干部作风进行查访的结果,将值班不在岗位、工作时间在电脑上看电影、拒不提供单位领导电话等现象,原汁原味地公之于众,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引起震动。今年以来,浏阳进行了多次明察暗访,9次在媒体上公开通报,查处8人次违纪违法问题。“曾经迟到几分钟觉得十分正常,如今不提前到岗的话,心里便会不安”“最开始是怕撞在风口浪尖上,如今已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如今,在浏阳市行政大楼走一圈,“庸懒散慢”不见踪影,“马上就办”形成习惯,机关作风焕然一新。
“别无退路,只有真正‘沉’到一线去抓环境整治!”因环境整治排名末位,一位街道工委书记作后进单位表态发言后,红着脸擦着汗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浏阳市对经济工作、项目建设、社会稳定、环境整治、作风转变和安全生产六项重点工作,进行每季考核和全面讲评,优秀等次、较差等次和末位一一排出,并将结果通报于众。“墨守成规的习气、无动于衷的浊气、粗暴生硬的戾气,已经变成了不甘落后的志气、勇挑重担的豪气和负重加压的勇气!”浏阳市绩效考核办主任张旭告诉记者,浏阳首次通过季度调度讲评把日常考核变成抓手,事实证明真正是醒了脑、提了神、鼓了劲。
每周一次明察暗访,每季度一次调度讲评,每半年一次重点项目观摩……如今在浏阳,干部已经有了一种赶考的心态,那就是把每天都当成一场考试,考场是基层一线,考官就是基层群众。从浏阳市委书记到基层干部,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正是这种“赶考”,考出了浏阳干部在一线干事创业的激情,考出了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考出了奔涌不息的发展活力。
倾听民声解民难
让群众清楚“在什么时候找谁解决问题”
“有大事的地方,我在现场。”11月22日,浏阳开展“网友话发展”活动,邀请了20名来自浏阳网、浏阳新闻网的网友一同看变化、话发展。网友们一边拍下眼前美景,一边为自己能第一时间见证浏阳的变化感到自豪。
“离网络最近的是百姓,要让市民坐在家里说话有人听!”浏阳的网友一直非常关注浏阳发展,经常在论坛上拍砖灌水。对此,浏阳市委不仅持欢迎态度,还主动把网络开辟成创新群众工作的平台,积极推行网络问政、网络信访。近两年,浏阳先后在浏阳网开辟在线交流“民声e线谈”、群众诉求专栏“民声通道”等品牌栏目,成为群众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干部和群众沟通对话的重要平台。
“浏阳市委、市政府也和大家一样,深知长浏高速对于浏阳发展的战略意义。”去年11月30日,曹立军在浏阳论坛上实名发帖,当即引起网友围观和热捧。长浏高速是浏阳三条高速公路中的重中之重,是融入长株潭最重要的战略通道。然而,刚开工不久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偏紧和银行信贷的持续紧缩,项目投资方的融资工作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从2009年开工起,几度停停建建。长浏高速何时复工、竣工由此成为浏阳论坛的热门话题。为此,浏阳市委、市政府主动回应网友呼声,承诺确保长浏高速早日建成通车。一周后,经过多方争取,长浏高速全线复工。今年5月,浏阳市委、市政府又发帖邀请网友献策浏阳民营经济发展,并举行专题座谈会,邀请企业家、创业青年和网友一起,探讨浏阳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前不久,凝聚着群众智慧的《浏阳市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浏阳民营经济又迎来新一轮蓬勃发展,浏阳成为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热土。
“要以强烈的民本意识考虑百姓的生计、群众的情绪,使之成为作出各项决策的晴雨表、推进各项工作的指示牌!”在畅通网络民情通道的同时,浏阳市委、市政府更坚持到信访工作一线倾听呼声、解决问题,创新了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制。继2011年全面公开领导干部联系方式、岗位职责后,今年浏阳市级领导公开接访由原来每周一天增为每周五天,并将领导姓名、职务、分工和全年接访日期在报纸、网络上公开告知。
“你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一个月内会答复你。我会包交办、包督办、包解决,如果有什么不满意还可以来找我。”11月12日,浏阳市市长余勋伟准时来到该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接待来访群众。不到一个小时,信访群众李国兴就一脸轻松地走出了接待中心。别人都说上访难,这次他照着报纸上公布的时间、地点,像找熟人一样直接找到了余勋伟,当面反映了问题,心里痛快多了。他告诉记者:“领导干部接访不是新鲜事,但是像这样,让老百姓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找谁解决问题,了不起!”
如今,每周一到周五,除节假日以外,在浏阳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都会有市级领导坐班接待群众,与来访群众面对面交谈,热情耐心地听取群众诉求与呼声。市、乡、村三级同步联动公开接访,领导坐班接访、包案下访,接访处访一岗双责,分级受理……今年3月以来,浏阳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774批2248人次,共解决信访问题753个。
“背靠背”变为“面对面”,“你找我”变为“我约你”,干群对话大门打开,心贴得更近。由于找得到人、办得了事、说得上话、交得上心,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越级上访大幅度减少。
政务公开暖民心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一律公示
“家乡办事的便捷与沿海城市有得一比!”上周五下午5时,因到深圳工作需办理“人才引进审查”相关事宜,大学生陈琳琳来到七宝山乡政府。因事先没有预约,又临近下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乡政府。这里,大多数办公室的门都开着,关着的办公室门上也都挂着“外出办事,敬请原谅”的牌子,并注明了姓名与联系方式。很快,陈琳琳便找到办事人员,盖好了章,她高兴地发出感叹。
一律开门办公,是浏阳提高政务公开透明的“革命性举措”之一。“干部在做什么,都晒在群众的眼皮下!”浏阳市信访局局长周瑞明说,“关门办公”温暖了自己,却凉了群众的心。开门办公,打开的是办公室的门,拉近的是干群关系,贴近的是群众的心。
针对社会“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浏阳市实行“三个一律”,要求所有部门一律开门办公、行政审批一律限时办结、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一律公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澄潭江镇和家村村民今年在报纸刊登的公示中看到该村有一笔5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没有到位,便向有关部门举报。在群众的监督下,该笔资金最终实现了专款专用。“百姓只需坐在家里点鼠标,便可一清二楚地了解政府的每笔专项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点开浏阳市政府相关公示网页,从新农村建设资金到社区广场建设补助资金,每一笔财政资金拨付单位、金额、项目内容一目了然。浏阳市财政局党委书记李红兵告诉记者,今年浏阳已公示了168个项目,涉及19.8亿资金,公开批次313次,各部门对资金再分配养成了先公开后分配的规范化习惯,树立了诚信政府形象,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原来关闭的门打开了,难找的人容易找了;财政资金由过去的不透明转为公开,由内部监督转为全民监督……公开透明促进了公正公信,群众满意度随之大幅提升。
浏阳干部作风养成的创新实践,重塑了干部新形象,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转化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浏阳“加速度”:“十几年没有拉通”的断头路一年之内全部打通;使浏阳城区扩大一倍的西北外环线,征地拆迁仅1个月完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浏阳今年共安排101个重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开工率为100%;经济强劲提速,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财税任务,1至11月财税收入增速、工业经济增速、工业投资总量等多项经济指标继续领跑……
挺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三十强——浏阳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九曲浏阳河,将见证这片热土的巨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辉 唐薇频 刘军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