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人评百人” 从怀化实践看湖南省权力阳光化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乔伊蕾 编辑:王娉娉 2013-12-13 10:46:49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13日,怀化市城市管理执法局领导与“万人评百人”评议对象走上街头,为群众释疑解惑,解决困难。(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决定》摘要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报记者 刘文韬 乔伊蕾 通讯员 郑亚邦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对于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其中,怀化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全新评议方式——“万人评百人”活动,就是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体化的一个有益探索。

  100位重要岗位的科长

  被推到群众评议的前台

  干部敢不敢把自己的照片、姓名、单位、职务“晒”出来,接受群众评议?

  今年3月,怀化市发起历时9个月的“万人评百人”活动,全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43个单位的100位重要岗位的科长(室、队、所、站负责人),被推到群众评议的前台。

  “在基层,直接办事的都是机关中层及以下人员,他们手里握着执法、审批等权力,个别人‘卡一下’、‘要一点’ 或者‘慢一些’,就会出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成为普遍现象的话,势必影响经济大环境。”怀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赖馨正说。

  事实上,怀化市当时不缺评议,评议对象是各单位一把手。虽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常常是“局长急,科长以下都不急”。科长在单位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对他们进行评议,则能把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带动起来。活动选择的评议主体主要是被评议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评议主体和被评议对象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且相互知情,从而能对权力形成有力制约和监督。

  “万人评百人”活动分为广泛告知、充分亮底、全面晒权、日常评议、集中测评和结果通报等6个环节。

  100名评议对象的照片、职务、履职范围等,“晒”在当地媒体上,接受社会各界评议。

  所有评议对象必须建立办事台账,到参评科(室、队、所、站)办事的群众也要留下姓名和电话号码。参评单位纪检组审核办事台账后,由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队对评议对象的工作开展电话调查。电话调查结果占最终结果的50%。此外,还要组织群众进行集中测评。

  按照要求,排名倒数第一至三名的,将被就地免职;倒数第四至六名的,将被调整岗位。但如果他们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85%以上,则不予处分。

  将履职过程置于群众目光下真正触及干部灵魂

  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葛洪元认为,怀化将科长们进行充分亮底和全面晒权,将他们用权履职全过程置于群众目光下,真正触及了干部的思想和灵魂,使他们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

  怀化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科长张庭卫是被评议者之一。一天中午,他接到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名群众打来的电话,投诉合同欺诈。

  “以前陌生电话一般不接,现在越是陌生的电话越不敢懈怠。”这名群众投诉的事不在张庭卫的业务范围内,他告诉对方,应找市场分局投诉。

  当天下午,张庭卫不放心,联系市场分局局长问情况。一听说没接到投诉,他急了,立马给投诉人打电话。得知投诉人暂时没时间去分局,他又把分局局长的电话号码给了投诉人。

  对活动带来的变化,到参评单位办事的人更有切身感受。

  某房地产投资商告诉记者,他的项目到怀化3年了,一直没启动,因为有几个关键审批手续,卡在了几个科长那里。今年的一天,一位科长突然打来电话,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并承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如今,这个投资商的第一期商品房已经开售。

  评议评出了热情,也评出了效益。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有3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评议,涉及评议对象和参评单位的举报投诉明显减少,群众满意率也逐渐提高。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所有被评对象“得分”都超过了85%的红线。其中,对当年评价不高的干部,下一年度将继续作为评议对象。

  5年来全省公布

  “权力清单”6000余项

  “怀化市开展‘万人评百人’活动,有助于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在监督下履职,有益于推动机关作风的改进、发展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实效,乃创新之举、务实之策。”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曾专门就活动作出批示。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亮点频闪。

  大力推进“公开晒权”。在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的基础上,全省各级各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全面清理本单位公共权力,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在媒体公开。5年来,全省公布“权力清单”6000余项,省纪委、省监察厅也梳理出57项权力进行公开。

  积极组织“公开评议”。省纪委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多年组织万人评议省直机关作风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加强对省直机关的监督。连续3年对30多名市州和省直厅局级单位党政正职进行述廉评议。各地比照省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群众评干部、基层评机关、服务对象评服务单位的活动。

  尝试推行“开门立规”。省纪委在制订《关于规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时,将规定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全文发布,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法规制度的制订阶段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这在全国是首创。在巡视监督、公共资源交易、重大民生事项决策等领域,也均设置了保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保证群众有序参与监督的环节,制订了相关的强制性规定。

  群众热议

  制度缺陷,往往会给腐败创造机会。必须从源头防止腐败,重点做好对权力的制约,不让绝对权力出现。权力越大,监督的难度越大。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建立一套制度防止权力的“绝对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丧失“寻租”空间。这样的话,反腐成本远比权力运行之后实施监督要低得多。

  ——湖南商学院法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法学博士 刘期湘

  反腐败只强调权力监督,其效果会受到局限。应当在完善权力监督的同时,跳出权力监督来寻求突破,像中央强调的那样,反腐倡廉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从官员的选拔、权力的制约、干部的责任制和政务透明等方面入手。

  ——益阳市国家税务局副局长 龚军

[NextPage]

  建立科学有效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
  
  ——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葛洪元
  
  本报记者 刘文韬 乔伊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建立科学有效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的必由之路,是破解‘谁来监督监督者’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人民群众呼声愿望的主动回应。”12月11日,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葛洪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葛洪元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年监督任务明显增加、监督难度明显加大,单纯的专门机关监督难以为继,监督缺位、监督失灵、监督乏力、监督过晚等问题更加凸显。在“自媒体”时代,群众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于一般的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具有明显遏制作用,可以有效拉长监督“短板”,弥补专门机关监督的不足。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始终存在“谁来监督纪委”、“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疑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回答了这个问题。由于一般情况下人民都是权力运行结果的承受者而不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者存在天然的制约关系,让人民监督权力可以保证其监督的热情不会随着时间等的推移而削减;由于监督者永远是不确定的多数,可以保证其难以被腐蚀;可以增加公众对专门监督机关工作的关注,促使专门监督机关正确、及时、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深入发展。
  
  “按照《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葛洪元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在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我省在即将制订出台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惩防体系建设2013-2017年工作规划湖南省实施办法中,将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努力形成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加大制度的废、改、立力度。今年下半年,我省已经对1978年以来省内制订的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法规进行了系统清理。下一步将加大制度新建和已有制度的修订力度,制订出台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办法、《关于规范一把手用权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严禁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违规收受和赠送礼金的暂行规定》、《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制度。
  
  三是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制度刚性运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乔伊蕾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