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保直升机在为示范片的油菜喷洒农药。王建新 摄

如火如荼的水利冬修现场。熊群 摄

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进行指导。王建新 摄

冬季造林现场。唐仕嫦 摄

万亩油菜示范片内的耕播作业现场。王建新 摄
刘魁春 阳精华 王皆清
沐浴着冬日暖阳,我们驱车来到一代圣哲王船山的故乡衡阳县。行走在蒸水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四冬”生产场面。岣嵝峰下,嫩绿的油菜此起彼伏,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长廊;蒸水河畔,挖机正伸展着长长的铁臂将山塘深挖,装满淤泥的重型卡车来回不停穿梭;高速路边,整地、挖坑……“三边”造林正忙;牲畜栅前,技术人员抢抓时间逐栏逐头逐羽给动物进行防疫注射。
来自衡阳县农业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入秋以来,全县已落实冬种面积104万亩,完成冬修水利工程1.3万处,完成冬造整地4.2万亩,南竹垦复3万亩,油茶垦复3.5万亩,中幼林抚育6.5万亩,全县畜禽四大强制性疫病免疫密度100%,牲畜耳标佩戴率100%,畜禽防疫档案建档率100%。
冬种: 播种春天希望
“油菜田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深田外沟渠,预防渍害发生。拔根掀苗现象比较严重的田块,更要注意培土壅根,以减轻冻害对根系的伤害……”12月11日,衡阳县石市镇金屏村油菜田间,来自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正在认真讲授油菜的养护要点,来自附近的10多位农民将技术员团团围住,不时地向农技人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村支部书记洪带秀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年该村种植了500多亩油菜,目前长势良好,明年可增加村民人均收入200元以上。
为让老百姓在“冬闲”的时候赚钱,衡阳县将冬种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提出“冬种100万亩”的目标,即油菜70万亩,蔬菜、绿肥、冬粮各10万亩。为此,该县成立冬季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冬种任务层层分解到位,明确要求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既要对所联系的乡镇牵头抓总,又要带头办好示范片。
衡阳县是全国油菜生产先进县,油菜一直是该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湘南一颗明珠”。为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衡阳县按照“一地一种、集中连片”的区域化布局原则,结合粮食生产布局,对县定双季稻生产示范区内的稻田,主推绿肥生产,农户冬种油菜要以旱土、高岸田、排上田为主,其他凡是布局种植油菜的稻田都要种植油菜。同时,该县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力争全县冬种生产规模有所突破。
针对冬季时间长,农户较为清闲这一特点,衡阳县积极引导群众做到“人闲田不闲”。对有可能出现连片冬闲的耕地,该县引导农户实行季节性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季节性承包经营冬闲田。各乡镇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作出示范,县里高标准创办了以西渡镇梅花、陡岭和台源镇九市、长青、龙福为重点的2000亩绿肥生产示范片、以西渡镇农科、航渡等6个村和岘山镇云福、更楼等10个村为重点的2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等4个冬种示范片。同时县财政投入219万元为高产示范片农户供种供肥。上行下效。各乡镇筹措600余万元,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激励措施,分别创办了一个300亩以上绿肥生产示范片、一个500亩以上油菜高产示范片,有条件的村还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创办了100亩冬种示范点。通过层层办点示范,全县形成了“县有精品、乡镇有样板、村组有看头”的景象。
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衡阳县主打冬种“科技牌”,重点突出冬种科技服务。为使农民详细地了解田地的肥力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冬种生产,该县通过一村多点的方式对各村的土壤进行全面的检测诊断,形成土壤样本检测报告。组织各级农技员结合土壤肥力标准,详细分析解读各村的土壤结构,详细指导农户根据自己田地土壤的成分和肥力状况,合理地进行种植调整,“因土制宜”开展冬种。金兰镇金沙村的莫运美根据自家土壤检测的结果,结合镇农技站提供的品种选择菜单,最终选定大白菜和丰油730双低油菜作为今年冬种的品种,预计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
全程机械化是该县油菜生产的得意之作。县农机局在西渡、岘山2个镇的高产示范片各建立1个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每个点示范面积200亩,引导农民应用新机械、新技术。此举不但节省了劳动用工成本,而且促进了油菜增产。示范点测产统计显示,油菜生产采用机械作业技术,亩平均菜籽产量由原来的125公斤提高到135公斤,增产10公斤/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冬种积极性。目前全县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整地达到70%。
冬种种得下,还要长得好。县农机、农经、供销、银信、科技等涉农部门组织40个农技小分队深入生产第一线,田间地头为村民面授技术。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冬种生产技术培训班50余场次,其中油菜机械化直播作业现场演示会11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
如今虽寒气袭人,但在衡阳县的广褒沃野却到处郁郁葱葱,百万亩冬种作物正在茁壮成长,为冬日村庄增添无限的生机。
冬修: 疏通农业“命脉”
从县城西渡出发,往西北经演陂、大安、洪市等乡镇,不时可见专业施工队在修堤、开渠、固坝。
洪市镇泉塘村,湾塘的堤坝加固正在紧张施工,挖机、推土机、打夯机在有序作业。现场的村民称,这样修堤还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水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年久失修,湾塘由一口骨干塘变成了“碟子塘”,村民们痛定思痛,筹集资金6.9万元对该塘进行清淤和防渗处理,直接改善灌溉面积35亩。在该村,村民还修缮了其他16口骨干塘。“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70多岁的李大爷乐呵呵地说。
衡阳县是农业大县,有88万亩耕地,但地处衡邵干旱走廊,降水比较紧缺。今年的特大旱灾,更是为衡阳县敲响了警钟。为疏通这一农业命脉,衡阳县入秋就吹响“冬修水利”集结号。渠系不畅、基础水源不足一直是困扰衡阳县的一大顽疾。今年冬修,衡阳县以灌区渠系清淤、山平塘清淤扩容为重点,对全县6座中型水库干渠按照“三面见老底、两岸无杂草、渠内无阻塞、坝顶无堆积”的要求清淤防渗,对重点山平塘按照“浅塘挖深、矮塘加高、危塘加固、小塘扩大”的要求清淤扩容。为示范带动,衡阳县整合水利、农开、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以斜陂堰、柿竹、城坪冲3个中型水库尾灌区为中心,在洪市、杉桥等8个乡镇33个村兴办3个县级冬修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完成渠道清淤581.8公里,山平塘整修4360口,可增加基础蓄水550万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72万亩。
为激发老百姓主动参与水利建设,衡阳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财政奖补、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建设模式,把以奖代补项目资金落实到群众最迫切需要、建设热情最高的重点地段。截至目前,全县财政共投入1260万元,整合项目奖补3600万元用于冬修。为将冬修打造成“阳光工程”,该县对水利工程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按工程进度拨款,资金使用接受财政、审计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对投资5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程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三制”管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县里的带动下,衡阳县掀起了筹资建水利的热潮,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携资回乡兴修水利。洪市镇清江村在外经商的村民王新平,今年抗旱期间捐款25万元为村里修建一座大型机埠,帮助乡亲从2公里外的蒸水河引水抗旱。在冬春水利建设开展后,他又出资10万元,为村里新修建一条2000米长的引水渠,解决了100多亩水田的灌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群众筹资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到8000多万元。
生态水利是衡阳县冬修的落脚点。在溪江乡友谊村的岳沙河段,笔者看到了正在衡阳县推广的“石笼网”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石块放在用特殊材料做成的网箱中,自然压紧,一个个网箱再相互衔接,柔而不散,非常牢固。技术人员告诉我们,传统的浆砌石等刚性护砌法,把水与堤隔绝,用堤来限制水,难免发生“冲突”。这种柔性护砌法,让水与堤相互作用,在冲刷中释放集中应力,适应不同情况的河床沉降。石块间的缝隙,也可长草,或有虾蟹栖息,水体与堤岸间自然对流交换,维护生态平衡。同样,在对演水河、武水河、岳沙河、石狮港、横江河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时,该县对山间溪流进行砌坝拦沙,流域坡地配套拦沙固土池,并栽种植被,实现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县里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各种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破坏。
在冬修项目中,衡阳县选择一些水质好的水库、河流作为水源,大力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今年全县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处,完成总投资2961.6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6.09万人。未来5年,每年兴建一批安全饮水工程,让全县95%的村民喝上洁净卫生水。
在谈到今后的水利建设时,县水利局负责人信心满满,未来5年衡阳县将采取“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形式,以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奖代补、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建设模式,对全县五小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整修,每年建设20%的村,建设一个村,销号一个村,以期彻底改变全县小型水利设施现状。
冬造: 打造绿色“银行”
12月12日清晨,我们从金兰镇出发,沿衡邵高速、潭衡西高速驱车前往岣嵝峰。虽有寒风吹拂,高速公路两旁工地却热气腾腾,大型挖机在不停地整地挖穴,工作人员则忙于测地量尺。随行的林业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年该县组织专班人马,在衡邵、潭衡西高速、武广高铁沿钱计划造林4000亩,力求打造省市绿色通道榜样工程。
衡阳县是林业大县,为湖南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有林地面积201.9万亩。为建设绿色银行,《绿色衡阳县建设纲要》应势而出,确定4.6万亩冬季新造林目标任务,主要集中在潭衡西高速和衡邵高速以及武广高铁沿线的樟木、杉桥、板市、樟树、西渡、演陂、库宗桥、金兰、石市、渣江、台源等11个乡镇,明确要求这些乡镇必须在今年10月底完成所有新造林整地任务,明年2月底完成造林。与此同时,该县还创办台源新造林、杉桥“三边”造林、渣江油茶造林、岣嵝油茶垦复、九峰林场南竹垦复和岣嵝峰林场中幼林抚育6个冬季造林示范点,实行高标准整地、高规格造林、高质量管理,确保整一片、造一片、见效一片。
为确保任务落到实处,衡阳县大力推行乡村干部、林业干部专人专块包宣传发动、包技术指导、包整地造林、包成活达标的“四包”责任制。造林期间,县林业部门派出4支技术小分队,奔赴各个山头,指导村民整地挖穴。同时,衡阳县还将垦复抚育责任强化到小班,推行县、乡、村、户四级问责机制,切实加强对新造幼林、南竹林、油茶林的抚育垦复管理。对于如何问责,林业部门负责人详细向我们进行了解读,包乡镇的县级领导总揽,负有领导责任;县林业局包乡镇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负监督责任;乡镇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乡镇脱产干部包村专抓,负组织责任;村组干部、造林大户包块具体抓,负实施责任。如此一来,环环紧扣,责任明了。在岣嵝峰油茶垦复现场,一块醒目的宣传牌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领导人、监督人、责任人、实施人”名单。
在示范点的带动下,衡阳县掀起整地造林热潮。大家纷纷自带工具挖坑植树,路旁、河边、房前屋后、荒山等,到处都能看到群众忙碌的身影。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县高标准整地4.2万亩。森林防火是冬季造林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防止森林火灾,衡阳县按照“县指挥、乡为主、村实施、组参与”的原则,采取以宣传教育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火源管理到位、队伍建设到位、打击处理到位为主要内容的“五到位”措施,着力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并严格责任追究。凡是出现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均要按照《衡阳县森林防火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还要履行“谁毁林、谁补造”的连带责任,补植补造到位。
“争取用5年的时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以上。”谈到植树造林,县林业部门豪情万丈。
冬防: 确保“舌尖”安全
刘吉荣是衡阳县畜牧局的总畜牧师,同时又是县里的科技特派员,最近他特别忙。“有点脚不沾地的感觉”,刘吉荣笑着对我们说。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强制免疫任务,刘吉荣带领防疫人员通常清早赶在村民没有外出之前或晚上村民回家之后进村,为畜禽进行免疫。刘吉荣介绍说,冬防期间,全县所有的畜牧工作人员都沉到了一线,深入乡镇动物防检站和规模养殖场,为养殖户提供防疫服务。
衡阳县是省市动物疫情重点监控县之一,为及时、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各类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确保全县养殖业安全健康发展,衡阳县严格按照“政府保防疫密度,业务部门保防疫质量”的原则,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兽医人员包防疫注射。为细化工作责任,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状,县畜牧水产局与各乡镇动物防检站、村级动物防疫员、规模养殖大户,各乡镇动物防检站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户分别签订重大动物弊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层层落实防疫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县里组织9个防疫工作组,深入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动物防疫工作。
台上深入浅出,台下专心致志。12月13日,关市镇金马村,一场动物防疫普及课正在精彩上讲。入秋以来,为让动物防疫知识在全县全方位覆盖,衡阳县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宣讲队深入房前屋后,为村民讲解动物防疫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动物防疫员挨家挨户检查、防疫。
李秋生是井头镇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入冬以来,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全村各组各户,为村民提供畜禽免疫服务。忙碌之余,李秋生向我们介绍,动物防疫要做到不漏村、不漏组、不漏场、不漏户、不漏畜、不漏禽这“六不”,并且要逐栏逐头逐羽抓好进行防疫注射。翻开他的日记本,里面详尽地记载着该村的动物防疫情况。在衡阳县,像李秋生一样的动物防疫员有224名,他们分布在各个乡镇,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动物防疫网。
为实现冷链体系无缝对接,衡阳县实施疫苗配送制度。全县共安排8条配送线路,对全县26个乡镇动物防检站和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296个规模养殖场及存笼5000羽以上的16个养禽场全部实行政府采购疫苗配送供应。目前全县已配送3217场次,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一致好评。
为确保冬季动物防疫质量,衡阳县坚持全区域排查,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监控,强化饲料及添加剂的违禁药物抽检和排查工作,并在冬季防疫注射结束后,组织专业队伍逐村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工作,每个村抽取10个血样,每个规模养殖场抽取5个血样,在全县共抽取5000个血样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确保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魁春 阳精华 王皆清
编辑:王娉娉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