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林华 李成平
硫化氢,一种具有臭鸡蛋味的剧毒气体,会不会在某天用于防治老年性痴呆呢?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想法,来自南华大学青年教师唐小卿,也让他在博士毕业两年后四处筹钱碰壁迷茫时,赢得了科研道路上的“第一桶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万元资助。
“我想,老年性痴呆患者脑内硫化氢水平低,无法清除脑内过多的活性氧,从而损伤神经细胞,导致学习记忆下降;而外源性给以硫化氢,岂不可以清除脑内过多的活性氧,保护神经细胞,而抗老年性痴呆呢?”就是从这个科学假说开始,8年来,唐小卿形成了研究团队,而且将硫化氢的“武功”研究延伸到对抗甲醛和帕金森病,课题组接连获得了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研究结论对以硫化氢为靶点、寻找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具有重要价值。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新发布的消息,2013年我省争取经费达7.3亿元,再创新高。20年来,我省累计争取国家自科基金资助愈30亿元,是我省自科基金投入的近20倍,其中9成以上的国家自科基金获得者承担过省自科基金。可以说,他们中大部分人从事基础研究的“第一桶金”,来自省自科基金。
“青年学者特别是工作不久的博士们,脱离导师的翅膀开始基础研究的单飞,往往条件窘迫,急需雪中送炭的‘第一桶金’,让‘种子’发芽。”省科技厅基金办主任王先民告诉记者,由于坚持同行评审申报项目,只要研究方向对路,研究思路清晰,无名小辈的自由探索也能挖到“第一桶金”,并在取得初步成果后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
“我从事的是植物激素研究。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低,易被光解、热解和氧化,而且其生理作用在植物体内具有时空特异性。因此,如何对微量植物激素进行简便、快速和准确的定量分析,特别是进行原位、实时测定一直是难题,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缓慢。回国工作之初,手上既没有经费也没有实验室,我还是确定将植物激素分子机理及高灵敏测定研究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湖南农大肖浪涛教授从2001年获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5万元资助后,沿着新的研究方向进入了良性循环,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和1项“973”前期研究计划项目资助。10年后,其成果“湖南早稻垩白改良剂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领衔“新型和改良多倍体鱼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湖南师大刘少军教授,则在20年里与省自科基金三度结缘。“1993年获得了科研生涯的第一个省自科项目,1.5万元基金对于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1999年我从法国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后回国,正值我们急需资金对国内外首次获得的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和三倍体湘云鲫(鲤)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时期,又获得省自科基金8万元的资助,对我随后的科学研究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多项资助。”刘少军说,2010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再次获得了省自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主要是培养和造就基础研究高层次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解决了一些水产遗传育种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创制出多种优良鱼类新品种。改良三倍体鱼在全国推广养殖,达到年产4亿尾的规模,创造经济效益16亿元,获得利润3.2亿元。
为了让更多青年学者找到基础研究的“第一桶金”,省自科基金联合有关高校设立了青年人才联合科学基金,扩大了基金规模,主要向32周岁及以下年龄且尚未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倾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则重点支持有培养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有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力度大幅提高。在其他资助类型项目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数大幅度增长,从2009年的35项增加到2013的153项。据统计,省自科基金覆盖的研究机构已占到全省地市以上所属科研机构的近4成。
2014年省自科基金项目实行自由申报不再限额,青年学者的机会更多了。目前,立项文已全部下达,其中,第一次承担项目的青年学者占到了4成多,年龄最小的28岁,承担项目的地方院校青年学者占到了4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