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7日讯(记者 向国生 廖声田 通讯员 彭剑锋)1月2日,慈利县二坊坪乡养鱼大户杨万松正忙着装箱送货。他告诉记者,由于科技特派员向建国帮他引进鳡鱼养殖,去年实现产值200万元,比前年整整翻两番。向建国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副教授,2009年受派到慈利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他引进的鳡鱼养殖项目带动了库区411户农民发家致富。
2006年,张家界全面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行“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模式,让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科技服务新格局。8年来,张家界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612名,分别是省内外院校、科研和相关高端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他们大力推广生猪养殖、网箱养殖、水果、大鲵、五倍子、茶叶等特色产业,辐射308个行政村,成为乡村名副其实的“科技教官”。桑植特派员吴永尧利用自己研究的魔芋技术,建成200多亩良种示范基地,并投资1000多万元帮助企业新增鲜芋精粉加工生产线;永定特派员吴跃辉指导农民种植有“软黄金”之称的菊花芯柚,被列入湖南省的“创业链”计划。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如今,这样的谚语在张家界乡村广为流传。据悉,科技特派员工作启动以来,已先后举办培训班743场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2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49个,创办农业企业30个。仅2013年,科技特派员驻点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5元,增幅达1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国生 廖声田 彭剑锋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