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这些天来,一句“大老虎离我们太远,眼前苍蝇每天扑脸”的话在网络上热传——网友向中纪委建言,有关部门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一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在群众眼里,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就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体现着机关的作风与精神风貌。
然而,干部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公事:“混”字当头,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和尚撞钟,得过且过;推诿扯皮,效能低下;吃喝玩乐,追求安逸。在与群众打交道中,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如此萎靡作派所产生的恶果,丝毫不逊色于贪腐行为。
如果说贪腐行为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致命伤”,那么“庸懒散”就是一种“慢性病”。对贪污受贿的贪官可以依据党纪国法以“动手术”的方式予以清除,而对那些似乎“并无大错”的庸官、懒官带来的“慢性病”,治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治理“庸懒散”顽疾,切不可掉以轻心。
“庸懒散”这种“慢性病”的最大特点,是散漫拖沓、暮气沉沉。不论发展压力多么大、民生问题多么急、机遇变化多么快、上级要求多么紧迫,这样的人却总是快不起来,悠悠然地磨蹭着,心懒、嘴懒、手懒、身懒。这样的人多了,干部队伍就会慢慢丢失锐气、正气而变得迟钝、保守甚至麻木,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古语云:“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庸。”有的人不想学习,不思进取,不愿担责,遇事推诿,漠视群众疾苦,任凭问题、矛盾日积月累;有的遇公事而庸,遇私事而精,平时似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会锱铢必较,甚至不惜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实践证明,慵懒之气不治,必定事业难兴。“庸懒散”的危害虽然不像贪污受贿、违法乱纪那样具有直接的社会危害性,但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庸懒散病”流行,必然导致管理不善,人心涣散,就谈不上实现发展;如果干部队伍中的“庸懒散”之风不治,任其蔓延,必然造成管理失效,导致执政能力丧失,同样会危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
事实上,“庸懒散”与贪污腐化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不少腐败分子就是从庸、懒、散的路子一步步走上贪腐道路的。因此,有效治理”庸懒散“现象,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
治理“庸懒散”顽疾,是改进和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应有之义。只有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才能为治理“庸懒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样,只有切实整治庸官、懒官,才能使推进廉政、勤政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