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脚步铿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湘河 编辑:王娉娉 2014-01-11 09:15:00
时刻新闻
—分享—

  ●自治州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带,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代表性地区。
  
  ●这里,贫困是最大的州情。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测算,全州尚有贫困人口85.0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2.8%。
  
  ●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宵衣旰食、团结拼搏,努力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的目标,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矮寨大桥晨曦。 向民航 摄

  《决定》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报记者 张湘河

  绵延千里的武陵山,高踞云贵高原东缘,西南山区特有的青翠山色,描绘着我国内陆跨省交界最大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险峻秀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片区中心。这里,贫困是最大的州情。虽然以温饱标准衡量的贫困现象已大幅减少,但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测算,全州尚有贫困人口85.04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2.8%。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治州考察。考察中,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下大功夫精准扶贫

  自治州在精准扶贫上下了大功夫。

  进一步突出扶贫重点。按照“集中布局、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凤凰腊尔山、保靖吕洞山等4个集中贫困片区和100个重点移民村的扶贫攻坚,积极探索中高海拔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子,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积累实践经验。

  进一步完善扶贫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扩大扶持面,力争全覆盖。深入实施百万农民集中大培训工程和500个贫困村农副产品销售窗口建设工程。近5年来累计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开展劳务技能培训20多万人次,使80%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外出务工人员至少掌握一项劳务技能。积极探索城乡联动扶贫、企业联村扶贫、生态移民扶贫、素质扶贫、市场化扶贫等新方式,提升扶贫效率。

  进一步精准扶贫措施。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录入”的要求,全面建立扶贫台账。启动实施“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万户贫困家庭”扶贫行动,着力在1184个贫困村扶持21万名扶贫对象脱贫致富。重点围绕生活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扶贫措施,真正把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每家每户。

  988名干部进驻252个扶贫点

  精准扶贫,考验着每个干部的“认真”。

  “拟提拔的干部必须具备建整扶贫工作经历,没有的,在两年内补上”。

  1000个单位“一对一”帮扶1000个扶贫村,“村里不脱贫、单位不脱钩”。

  “领导联点、单位包村、队员驻村、干部扶户”,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从副处级后备干部或副处级干部中选派人员,驻村担任108个重点移民村党支部第一支书,与单位工作脱钩……

  这一个个新举措,彰显着州委、州政府扶贫攻坚的坚强决心。两年多来,自治州已派出988名干部进驻252个扶贫点,“一双胶鞋、一件雨衣、一顶草帽、一把电筒”成为他们的必备装备。

  走出可持续脱贫致富新路子

  精准扶贫,就要可持续发展。

  自治州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围绕把湘西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实施“绿色湘西”工程,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盯紧看牢原生态自然景观,依特殊地形划定永久性生态保护区,投入资金5.88亿元,鼓励和支持自然保护核心区、自然条件恶劣村寨实施了集中搬迁,14700多人放下了砍柴刀,走出了深山坳。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覆盖全州158个乡镇1965个行政村,涉及39.8万农户162万人。退耕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平9418元、人均2314元。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412万亩。在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国家重点核查中,全州面积保存率达99.9%,成林率达95.4%,成效居全省前列。全州森林覆盖率已由退耕还林前的59.4%提升至66.86%。

  大力实施农村新能源工程。全州共修建沼气池17.5万户,改造及兴建节煤灶18.9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万台,完成39处小型沼气工程及7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建设小水电代燃料项目49个,解决了30%农户的生活用能及部分生产用能问题。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重点对小流域的水土林草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全州已先后投入1.8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151平方公里;投入1.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33.4%下降到目前的26.5%……

  群众热议

  扶贫,硬是要扶到最需要的地方。以前我们这里的公路坑坑洼洼,蜜橘0.6元1公斤没人上门收。自从通了水泥路,客商每天上门收购,价格翻两番,再也不愁卖不出。

  ——保靖县清水乡鸭坝村村民 田仁朝

  青山绿水是子子孙孙用不完的财宝,2013年,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我在深山老林里养殖蜜蜂58桶,按照市价计算,收入超过5万元。

  ——龙山县洗车河镇牙龙村 彭代明

  干部住到了寨子里,老百姓的心就踏实了。

  ——花垣县补抽乡大本村 龙桂显

[NextPage]

  高端访谈
  
  牢记总书记嘱托
  
  ——访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
  
  本报记者 张湘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自治州视察,就如何搞好扶贫开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等作了重要指示。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是自治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采访一开始,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便直奔主题。
  
  叶红专说,自治州要突出精准扶贫,做到“三个进一步瞄准”。进一步瞄准扶贫主要目标。2020年全州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1万元,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扭转,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瞄准扶贫重点地区,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进一步瞄准扶贫重点对象。对有劳动能力、开发条件的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对鳏寡老人、“两后生”孤儿、因灾因病因残致贫人群等特殊贫困群体,主要采取救济式扶贫。
  
  叶红专介绍,自治州要突出重点任务,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努力让所有贫困村都有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覆盖。二是统筹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采取项目化运作、工程化推进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着眼于从源头上打破贫困“循环累积效应”,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切实把发展教育摆在扶贫开发工作更加突出位置。
  
  突出改革创新,拓展扶贫开发新途径。把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市场化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围绕把自治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大力开展城乡同建同治,深入实施“绿色湘西”工程和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帮助农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程度,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湘河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