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老师走街串巷忙家访 “上门家访”传统悄然回归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余蓉 王小平 易科军 编辑:杨洁 2014-01-30 08:54:0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张杨

  本报记者 姚学文 余蓉 通讯员 王小平 易科军

  【现场】走街串巷忙家访

  1月22日,已是腊月廿二,年味渐浓。学生们早已放寒假,不少人家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这天一大早,长沙市26中德育处的刘小莉主任,与初二C273班的班主任刘梅花约好,一起去做家访。和前几天一样,两位老师按照计划走访4户人家。上午两户,下午两户。

  “从放假第一天,老师们就分组家访,我们已经走了20多户了。”刘小莉介绍:“我们计划在假期里,把在长沙过年的学生都家访一遍。一天最多走4户,一定要保证质量。”

  他们首先去五一小区的苏惠(化名)同学家里。接着,又去了住在高桥大市场里的陈军(化名)同学家里。苏惠同学,人很聪明活泼,动手能力强,但有些叛逆,时有逃课现象。陈军同学成绩在班上靠前,但学科发展不平衡,特别语文成绩不理想。老师们希望通过家访,和家长们沟通,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变得越来越优秀。

  两位同学的家都离学校不远,但“藏”在繁华的高桥大市场附近,真像捉迷藏。又是电话联系,又是问路。找每户人家,花了不少时间。和家长们沟通一番,一上午很快过去了。

  不只是长沙市26中的老师们在忙于家访,周南实验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也没闲着。他们在大规模开展校领导走访老师学生、走访社区的同时,校行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3人一组,共分成38个小组,对班上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进行家访。

  “放假前,我们进行了全面摸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重点走访了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比如,家庭特别困难的、学习特别困难的、或者有一定心理障碍的。”该校办公室主任吴伟介绍。

  【思考】“上门家访”几被遗忘

  上门家访,曾是一个很熟悉、很亲切的词,一件很寻常的事。很多中老年人会有这样的记忆:暮色中,老师们衣襟、袖口或许还沾着些许粉笔灰,却神色匆匆,走进学生家门,和家长们亲切地交谈,讲述孩子们的每一点点进步,分析他们的不足。关切之心,恳切之情,令人感动。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

  但不知从何时起,“上门家访”开始被淡化、转型。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加快,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办公用品和联络手段相继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也逐渐被电话、QQ群、家长会等新的形式取代。

  周南实验中学校长王胜楚说,目前家访呈现多样化趋势:家校联系本、电话、家长会、家校通短信互通平台以及互联网等新的家访形式,纷纷登台,上门家访仅占10%到20%。不少学生家长反映:我小孩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见老师到家里来过一次!

  是什么迟缓了老师上门家访的脚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络通讯发达了,不少老师认为,新的联络途径和方式,更加便捷,效率也更高。相比而言,上门家访效率低,又劳神费力。

  上门家访的作用被低估是另一重要原因。“家访目的是在沟通,只要能和家长进行沟通,用什么方式都可以,用不着非要上门。” 长沙市某中学一位年轻老师如是说。应该说,他的这一观点目前还是颇有市场的。“现在,很多老师一般都不家访了,即使是班主任,有什么事都是直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这样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方便。”“上门家访很耽误时间。一个电话,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学生家庭情况越来越复杂,上门家访难度增大。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都在外打工,上门家访也难见到学生的父母,只能选择别的途径。在城里,学生的流动性加大,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学生都要上门家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某些家长顾虑家庭隐私,对老师上门家访不欢迎。一位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家访经历。那天她去一名学生家家访,都走到学生家的楼下了,学生的父母却没有让老师进家里,而是带到附近的一个咖啡厅去聊天。“不是不想上门家访,只是家长觉得不太方便。”

  老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去上门家访,而且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体现出对家访的重视,对老师最终的考核还是落在升学率、学生成绩等硬指标上。更多的老师选择方便快捷的家访方式,也是自然的。

  【观点】好的教育传统不能丢

  上门家访果真可以被完全替代吗?已有10余年教学经验的周南实验中学初一(11)班的班主任陈聚辉不这么认为。

  “打电话只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入的、心灵的沟通。”陈聚辉介绍,她班上有一名学生叫黄鹃(化名),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女儿,父母在长沙苏家托租住房子养猪。黄鹃学习很努力,成绩却在下滑;性格也内向,不爱说话,显得心事重重。

  “我们给她父母打过电话,但她父母是老实巴交的人,说不出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上门家访,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陈聚辉说。

  已有30余年教学经历的26中老师刘梅花,颇有同感。她多次被学生评为“最美老师”。她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每学期去学生家里至少上门家访一次。“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五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

  刘梅花介绍,她班上曾经有一名学生,聪明活泼,但叛逆骄纵,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很抵触,还时常逃课。刘梅花坚持上门家访,一方面把孩子点滴进步,当着学生的面汇报给家长,建立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指导家长,配合老师约束学生的言行,按时上学放学。慢慢地,这名学生逃课次数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上升了,也变得有礼貌了。

  长沙市26中校长何亚松说:“上门家访,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传统方式,应该保持和发扬。上门家访,既可以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的要求,又能使老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表现,并同家长共商对策,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

  何亚松认为,“家校通”等电子产品,作用不可低估,但要与家长、学生充分沟通,还不够。因为“家校通”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给家长提供信息,家长没有参与教育行为。如果辅之“上门家访”,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就能形成教育合力,还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余蓉 王小平 易科军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