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决战“最后一公里” 宁乡田间水利建设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陶小爱 施泉江 编辑:王娉娉 2014-02-15 08:54:3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陶小爱 施泉江 通讯员 邓利良

  新年伊始,记者奔波在宁乡县大地,农村田间水利“最后一公里”鏖战犹酣,参加的男女老少,无不由衷感叹:30年没见过这种热火朝天修水利的场面了,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天大的好事!宁乡经开区工委书记、县委书记黎春秋、县长周辉说:我们这是圆百姓之梦,还土地之债!

  小水利 成了大民生

  宁乡决战水利“最后一公里”,源于2013年那场天公的“恶作剧”。

  2013年春夏之季,宁乡连降3场暴雨,由于河塘淤塞 ,排水不畅,到处一片汪洋,扬花灌浆的稻谷、青翠欲滴的烟叶,统统被淹没;接踵而至的是连续56天的干旱,水源枯竭,河塘龟裂,庄稼枯萎……

  天灾面前,一个个画面让人刻骨铭心:

  5月中旬,大屯营10小时降雨268毫米,大片烟田被淹,烟农们看着水中挣扎的烟叶,束手无策,淤塞的河塘盛不下水,堵塞的沟渠排不出水,数十万元的血汗钱,就这样化为乌有,多少人失声痛哭!

  7月大旱,菁华铺的嶂山村200亩庄稼干旱,咫尺之遥的黄材水库尚有一库清波,然而,支渠、毛渠堵塞,水库的水无法救济,眼睁睁看着田土龟裂,禾苗枯死,种田人心如火焚!

  一直坚守在抗灾一线的宁乡决策者们目睹现状,寝食难安。

  作为粮食大县的宁乡,近年来,对水利建设持续加大投入,一系列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保证了大中型水库、主干渠系的正常运行。然而,大动脉畅通,毛细血管堵塞,灌区末端渠系不畅,“最后一公里”成为水利瓶颈。据统计,宁乡195条河道“肠梗阻”;8.2万口山塘,大半因为淤塞,“塘”已变“碟”;1.8万公里的排灌渠道也多成“盲肠”。

  “最后一公里”,成为宁乡的水利头号工程,摆上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

  7月19日,也是宁乡大旱的第21天,宁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田间水利建设;8月8日,随着全县水利建设动员大会的召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田间水利扩容提质建设在宁乡拉开序幕!

  顺民心 四两拨千斤

  当投入资金的预算报告摆上案头,县长周辉心头沉重得举不起签字的笔:10亿元!县财政能拿出的不足1/10。

  无奈之下,宁乡创出“以奖代补”投入新机制,每个乡镇制定一张水系图、一张灌溉系统图,一份干部联系村组和农田水利项目责任表,以图指导农业水利建设,以表明确干部责任。县里不下达建设任务,不明确建设资金,由各乡镇根据群众申报情况,自主确定建设目标,先建后补。

  新举措刚出台时,县领导心里不踏实:让群众投工投劳修水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把火能烧起来吗?

  令人诧异的是,这把火不仅烧起来了,而且烧得如此热烈!

  在花明楼镇枞木坝、西山坝清淤扩容项目现场,村民们经常看到县委书记的身影。为了做好示范,书记多次来到这两个村了解情况,站在田间地头向群众问计。县长也亲自下沟渠、上塘坝,参与劳动,监督进度。全体县级领导都纷纷奔赴联点乡镇督战。巷子口镇、大成桥镇等乡镇把农田水利扩容提质工程作为干部联系群众的实践课堂,乡镇干部全部扛上簸箕锄头,与群众一起劳动。

  当男女老少挥戈上阵、车水马龙兴修水利的场面在城郊乡铺开时,隔壁的白马桥乡看红了眼,群众自发找干部请战,不甘示弱的白马桥乡一下摆开十大战场。

  位于宁乡偏僻山区的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村,全村4080人分布为48个村民小组,这个有着4800亩农田的山村,220口山塘还是1972年清的淤,村里的中青年人都没见过担塘泥。在去年那场特大干旱中,120亩早稻绝收,80%的鱼塘干裂。

  当村里召开水利建设动员大会时,村民们个个摩拳擦掌,齐声称好!

  动员会的第二天,油榨组的团塘、腰塘、羊古塘三大工地同时开工,红旗飘飘,映红蓝天!

  罗湖湾是个干旱死角,13年前,27岁的村民组长易光华就领着村民,苦干一冬,新挖了口水塘,谁知,水塘渗水用不得。失望之极,易光华进城打工去了,有着一手木工绝活的易光华在长沙家装行业干得风生水起。

  然而,得知村里兴修水利,易光华舍弃城里装修,还叫来一起装修的朋友,自掏腰包,带着40多个妇女又挖了两口水塘,令易光华开心的是,因为有专家的指导,这次的水塘不再渗水。

  在宁乡这场千军万马兴修水利大战中,令人感奋的何止一个许家坝!33个乡镇数百个村个个有精彩,140万宁乡儿女争先恐后作贡献,社会各界慷慨解囊资金达3000多万,群众义务投工210万个,从大沩山下,到沩水河畔,到处彩旗猎猎、机器轰鸣,到处战鼓雷鸣、人头攒动,男女老少肩挑手提修水利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

  许家坝村的支部书记谢海清感慨地对记者说,当了20多年的书记,头一回碰到群众这样心齐气顺,工作得心应手。

  求实效 小钱办成大事

  早在2013年8月8日宁乡召开的水利建设动员会上,书记、县长就如此告诫与会人员:田间水利扩容提质工程规模不大,做不成工程;分布零散,出不了形象;地处偏僻,上不了台面。然而,这是检验群众观念的一个考场,评价民生情怀的一道考题。

  以这样一种理念,以这样一种情怀,宁乡“最后一公里”的决战,不搞花架子,着力求实效。

  小湖塘是东湖塘镇的骨干山塘,淤塞严重。按原定方案投资超过100万。大学学水利专业的党委书记胡君安自己做设计方案,按生态实用的原则,重点清淤,用草皮护坡代替混凝土,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打造了生态景观,也大大地节约了成本,最终仅花48万元,使小湖塘的蓄水由原来的7万方增加到现在的11万方,灌溉面积也由原来的200亩扩大到整修后的500亩,相当于一个小二型水库的功能。而新修一个小二型水库的投资超过600万!

  小投入,高回报。不搞项目化运作,不搞形象化工程,除特殊关键部位除险加固外,所有工程严格执行不用水泥浆砌、不变渠道走向、不搞农田整理的“三不”原则,县、乡两级财政投入9500万元,带动全社会投资6亿元,全县增加蓄水1.2亿方,受益农田达30万亩,节约资金约30亿元,相当再建一个大型水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陶小爱 施泉江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