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学生“在阳光下飞翔” 来自长沙市26中的报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王娉娉 2014-02-26 18:45:4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姚学文

  地处长沙市高桥商业圈的长沙市26中,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子女。特殊的人群,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该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在阳光下飞翔”, 成效显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2年,该校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联系点,成为在我省的8个联系点中的唯一一个国家级中学联系点。2月18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举行,长沙市在会上做典型发言,26中的经验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

  有特长,就是好学生

  ——新“好学生观”让学生找回自信

  “26中让我找到了自信。”目前在长郡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的张瑶,回忆起初中的学习生涯,对母校满怀感激。

  张瑶刚进入26中时,成绩在年级很一般,又很好玩,学习不用心。但张瑶人聪明,脑子灵活,且动手能力强。老师们根据她的特长,建议她参加学校科技活动小组。果然,她搞发明创造很投入。她发明的新一代剂量调料盒,因能准确显示调料量,避免了做菜放调料的随意性。该作品参加市里、省里以及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大奖。她本人因此获得长沙市市长奖。初中毕业时,她以6A的成绩,考入长郡。

  从张扬学生个性和特长入手,提高学生的素质,慢慢让其获得自信,从而改变学生的心态,这样的例子在26中并不少见。

  学生巨变的后面,是该校新“好学生观”使然。学校决策者意识到,在长沙市,受各种因素制约,26中学生学业基础相对薄弱。如果一味以课业分数高低评判学生是否“好学生”,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不自信,学校难以找到出路。审时度势,他们决定从改革评价手段入手,实施多维评价机制,提出:“只要有特长,就是好学生。”同时,实施因材施教。

  新观念,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各自的闪光点,潜能得到充分激发。2012年从该校高中部毕业、考入了大学主播专业的林森,入校成绩是1A4B1C。这样的成绩很一般。但老师发现她为人大方,表达能力强,在主持方面也颇具潜能。学校千方百计给她提供主持平台,并让她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几年中,她发明的作品获得了宋庆龄发明大赛银奖,而且主持也越来越专业,还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

  “评价机制就像‘指挥棒’,有什么样的‘好学生观’,自然会‘指挥’学生如何做、做什么。”26中校长何亚松说,“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欣赏他们,他们自然就会产生成为好孩子的动力。”

  拿起“家访”传统武器

  ——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体系

  初三264班的小桃(化名),刚入学时是学校有名的淘气鬼,不仅行为习惯不好,经常丢三落四,而且不爱学习,常常不做作业。班主任蔡晋丹想了不少办法,但成效甚微。蔡晋丹想到了家访。

  一天放学后,蔡晋丹特地赶到小桃家。原来,小桃的父母一直在外做生意,小桃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忙于生意,父母很少管过他,相互之间缺少交流。父爱、母爱的缺失,奶奶的溺爱造成了小桃的任性、懒散和放任。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蔡晋丹对症下药。一方面,建议小桃的奶奶从严管理;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与其父母沟通,要求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流。蔡晋丹还与其父母一起制定了管理、教育小桃的计划和措施。感受到关爱的小桃终于慢慢变好了。如今的小桃已完全找不到昔日“劣根”的模样,行为习惯好了,听话了,懂事了,成绩也好了。

  在家、校、社“三位一体”构筑的温暖的德育环境里,“坏孩子”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好学生。

  5+2=0。这个看似不成立的数学公式,一直是困扰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难题:一周内,孩子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如果周末走出校园,受到2天社会上不良风气熏染,5天的品德教育则会化为乌有。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6中用事实证明了选择的正确。近年来,他们不仅每年要利用寒暑假,对学生开展一次普访,还要在周末或平时,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家长一道,探索做好学生德育的好办法、好主意。

  家访,疏通了心灵,解除了隔膜。家访,增进了了解,送去了温暖。

  “本来,家访一直是我们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大‘法宝’,但慢慢地被多数人遗忘了。26中的事实证明,家访对学生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丢不得的。”长沙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再湘说,“家访,利于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发挥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

  雨花区教育局局长喻小健说:“26中虽地处的环境十分复杂,学生的情况也比较特殊,但该校连续多年未发生过一起严重违法违纪案例,‘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功不可没。”

  “道德讲堂”强势发声

  ——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特殊引导优势

  前不久,一场由长沙市文明委主办的道德教育新课堂——道德讲堂在26中开讲。这次道德讲堂宣讲的主题是“感恩、奉献”,讲述的是26中“最美教师”、初三271班班主任文泽湘的感人事迹。道德讲堂先播放一段视频,再由学生讲述亲身的所见所闻。

  视频拍摄的就是文泽湘平常的一天。5时起床、6时到校。10多年如一日,文泽湘每天都是最先到校。教室的钥匙一直都由文泽湘保管,他要第一个来开门,迎接学生们到来。要等最后一个学生安全离开,关好门才回家。文泽湘不仅对工作特别负责,而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哪个有什么疑惑,哪个有困难,他总是倾其所能关心。几乎每个节假日,他都会自掏腰包给同学们买礼品或者水果。有一次,一个学生生病了,他立即组织班上同学捐款,他当场捐了1000元。还有一次,他看到学校有条排水沟堵了,马上带领班上同学去疏通。工具不太方便,他马上用手去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的榜样更具有可学性,更容易感动人。26中从2011年开始的道德讲堂,就是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学校每学年要通过海选,让学生们推选“最美老师、最美学生、最美教室、最美寝室”。还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动,并把这些故事作为道德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的基础上,让同学和老师们来讲述这些“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

  “德育最忌空洞说教,从身边人、身边事学起,既真实可信,又简单易学。”长沙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华,对26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