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广军
去年9月3日,长沙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就水资源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六部门负责人就16个人民群众关切的水资源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坦诚作答。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这些热点、难点水资源问题解决情况如何?前昨两日,记者跟随市人大常委会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市民关心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热点问题的解决,均已取得可喜进展。
【打通水利基础建设“最后一公里”】
新增改善恢复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
[记者见闻]
位于宁乡县花明楼镇杨林村的枞木坝,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河坝。3月6日,记者看到,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经过一道闸门,清水汩汩流下水坝。
据了解,枞木坝的扩容提质工程共投入120万元,包括库内清淤、闸门提质、岸坡整治及新建渠道等项目。如今,水域面积由原来的30亩扩至39亩,库容由原来的0.5万立方米扩容到7万立方米,成为集防洪、蓄水、灌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景观工程。
[部门行动]
2013年,宁乡接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特大旱灾,灾害过程中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塘坝淤塞严重、渠沟灌排不畅的问题。宁乡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解决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田间水利扩容提质工程。短短半年时间,已清淤山塘3272口,改造田间渠系35.8万亩,修复大小水毁工程447处,境内黄材、田坪、洞庭、韶花等四大灌区干渠全线疏通。
去年以来,针对长沙遭受特大旱情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全市组织开展了兴修水利全民大会战。“将传统包办式建设转变为群众自主式建设,明确小农水项目‘民办公助’政策,激发了群众多劳多得、多建多奖的积极性。”市水务局局长李增加介绍,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0多亿元,开工水利项目3万余处,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05座,修复水毁工程1800处,完成7个大中型灌区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疏浚沟渠3700公里,完成山塘清淤5.4万亩,新增、改善、恢复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解决农村3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率先全省实现了自来水镇镇通。
【“军令状工程”进展顺利】
明年底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183万吨
[记者见闻]
前日,记者在暮云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场看到,目前厂区已完成土方开挖、厂区平整及桩基础施工,加药间、接触池等主体结构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附属建筑物及构建物的土建施工。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就水资源管理情况开展的专题询问中,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立下军令状:确保暮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在2014年10月份完成。
“预计今年3月底可完成全部南北向截污干管主体施工,两座泵站预计在6月完成土建施工。”长沙水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厂区部分计划于6月完成土建施工,10月实现试运行,“项目建成后,可解决暮云工业园、天心区环保工业园及暮云镇等104平方公里纳污范围的污水收集、治理及回用。”
[部门行动]
目前,长沙市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5%,这对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现在长沙城区规划了多少座污水处理厂?规划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是否能与城市发展速度相同步?
李增加介绍,按照我市最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包括望城区和星沙)共规划了24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中心城区及城郊结合部为16座,“目前,主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处理能力133万吨/日;正在新建2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暮云污水处理厂计划2014年10月建成运行,雨花污水处理厂计划下月启动建设;扩建和提质改造7座污水处理厂7座;正在进行苏圫垸、敢胜垸、雷锋3座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计划2015年启动建设。至2015年底,全市主城区及城郊结合部污水处理厂将达到11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3万吨/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广军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