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斌 李勇
【观点】
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输血不如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背景】
民族地区大多在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远比不上其他地区。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尽管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比重,但依旧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目前,自治州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长期以来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少,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同时,文化旅游业核心景区建设投入少,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落后,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等现象较为普遍。2012年,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的61%,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53%。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田岚认为,贫困线下的村与户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确保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首先要缩小差距。唯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并进”,才能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走出困境。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加大行政和财政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同时,需加大在产业、金融、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中央财政对武陵山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打足预算,要加快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制约瓶颈,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建设,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李勇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