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葬何处——看3个家庭的实际做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爱民 编辑:王娉娉 2014-03-21 10:41:5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刘爱民

  记者一直关注人的归宿这个重大课题,亲历和采访了不少家庭的生态葬。清明节前夕,让我们分享三个家庭的树葬故事。看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才能走得更美好。

  树葬湘江之滨,“心理上很舒服”

  又快清明节了,她终于同意报道儿子的树葬。但反复叮嘱,不用真名,只写故事。于是,我用女篮妈妈来称呼她。

  她,我省一位前女篮队员,总是一副呵呵笑脸,一位十分大度开明的妈妈。2011年4月1日,她38岁的儿子不幸病逝。晚上记者去她家探望。

  孩子他爸,是一位老公安。尽管老来丧子,痛楚万分。但孩子近年多病,医生早就提醒,随时有心脏骤停的危险。老两口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我悄悄地问孩子姐姐,家里打算如何安葬孩子。她回答,树葬。我大吃一惊,问他们家里怎么会想到这个?她说,她妈妈多年前看到了《湖南日报》的一个报道:树葬好。我吃了一惊,这组报道,正是记者2002年初推出的一个连续报道。我马上说,那我再给你们写一个报道。女篮妈妈说,拜托你,不要写。我问,为什么?原来,他们要把孩子的骨灰放在附近的树下。他们知道,那是湘江风光带上,毕竟不是太好。但不这样,哪儿去找树呢。

  第二天清晨,他们把孩子的骨灰,静静地撒在湘江之滨的一棵樟树下面。那后面,还有几棵松树。女篮妈妈说,等自己和老伴百年之后,那些树可以考虑备选。

  一晃三年过去。又快清明了。女篮妈妈说,家人经常去看孩子。那里环境很好,空气很好,花园一样。看到孩子融入到大自然中,心理上很舒服。不像去了墓地,心情不好。她还跟记者透露,当年,她看到《湖南日报》那个树葬的报道,还和单位的一些老同事们讨论过,大家议来议去,认为目前情况下,树葬环保,经济,是一种好办法。如果政府能够统一安排搞一片林子,或者可以自己植树,就能够更好地满足越来越多的树葬要求。

  树葬松树下,“常受精神洗礼”

  他叫王建刚,原来在省交通部门上班,现在灵活就业。爸爸王殿,是一位来自山西交城的南下老干部。妈妈则是一位老报人,也是解放初期我党优秀的女干部。

  爸爸妈妈随和,大度,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宽厚待人。王殿是省交通厅享受住房、用车、医疗三项待遇的厅级老干部。但他开会办事,总是自行车出行。医药费也经常自理,而不去报销。妈妈是衡阳人,解放初期就担任了衡阳市领导的秘书。两位老人在生前多次告诉孩子们,死后,不要讲究那些,越简朴越好。

  1996年,妈妈去了。2005年,爸爸去了。再过3年,姐姐也去了。亲人的骨灰,开始寄存在殡仪馆。王建刚想来想去,怎样才能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做呢。2010年的一天他想到了树葬。他取了一段很短的管材,装了少量爸爸妈妈和姐姐的骨灰。一端封闭,一端削尖。带到烈士公园,轻轻一按,把亲人树葬在了烈士塔北向的一棵大松树下。那是他爸爸南下来的方向。

  “每次,去公园,看纪念塔,看松树,都是一次难得的洗礼。”王建刚说:“当年,烈士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今大都实现了,都在造福我们。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和幸福。而不是动辄埋怨和不满”。时间久了,他说,他也不记得爸爸妈妈他们骨灰具体的位置了。感觉每次去,不一定只是去看亲人,而是去看前贤。而且,也不只是清明才去,经常去,每去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当然,他也认为,树葬的树,最好能统一规范。

  树葬确实好,“想为女儿找棵树”

  她叫彩云,长沙市一位下岗女工。也是记者长期联系的报道对象——长沙市首家破产企业一位下岗女工的妹妹。两姐妹的老公也都是下岗职工,身体都不是太好。更要命的是彩云的独生女也患病,一病就是好几年,不堪忍受。今年元月9日,竟然跳楼走了,年仅31岁,留下8岁的女儿。她所在的芙蓉区朝阳街道社区很是关心,不但安慰救助这个不幸之家,还马上组织人帮着火化了。由于事发突然,第二天家人和亲戚取到骨灰,不知如何安放是好。正好记者赶去慰问,建议是否考虑搞树葬。

  全家人都赞同,彩云说,昨天,社区的领导也是这样建议的啊。如果要买墓地,几万块钱一时还拿不出呢。以后,这外孙还要上学啊什么的,也要钱啊。树葬又环保又经济,好啊。

  问题是到哪儿去树葬呢?一定要找棵树才行啊。亲戚中有人建议,到乡下找棵树。但是太远,8岁的孩子如果想看看妈妈,不方便啊。也有人建议,是否就到岳麓山上找棵树呢。也不太妥吧,毕竟,那里是国家的风景区。于是,大家议定,先暂且把骨灰寄存几月,等清明前后,再通过社区或是民政等相关部门,呼吁呼吁,请大家为女儿找棵树,把骨灰撒在树下,就算是圆了全家人的一个心愿。

  ■记者手记:

  要落实到树

  三个不同的家庭,一个共同的选择:树葬。

  据权威人士研究,树葬,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好的生态安葬方式。但要推行树葬,确实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配套解决。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那棵安憩逝者灵魂的树?还有如何界定树葬,以及具体到树的管理,树的产权等,实在值得探究。记者认为,在已有的公共景区或公园等地方找树,明显不合适。但开辟合适的树葬园林,并且把其建成风景区,却是完全可行。这就又生出了一个树葬园林的规范和管理费用问题。希望这三个家庭的生态安葬故事,能引发大家和相关部门的思考和行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爱民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