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长沙最大公墓到时下热闹的特色街市
据当地居民说,这匹上世纪80年代雕刻的石马,成为石马铺得名的见证。 李卓 摄
记者 李卓 实习生 龚贵锋
水田菜地间,一条土路蜿蜒通向一片小山包,小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坟茔,石人、石马、石兽静静地立在山道旁,守护着人生的最后一站……提起石马铺,老长沙们脑海里大多会浮现这般印象。从昔日长沙最大的公墓,见证晚清战乱的惨烈,到盛极一时的南二环“美食一条街”,再到最后的几个“城中村”之一,石马铺成了长沙城市化巨变的一个注脚。
马年探马。昨日,记者走访了位于雨花区雨花亭街道的石马铺,感受到了此地从“人生末站”到开发前站的变化。
因石马得名:现在的石马是“80后”
韶山路由北往南,快到省路桥公司时,有个路口左转,这就进入了石马铺。这条有些坑洼的水泥路就叫石马路,驱车两三分钟,到了石马路320号的一家幼稚园。“这里留着和石马铺地名有关的一样东西。”雨花亭街道石马社区筹委会干部周玉坤所指,即是这所幼稚园中央立着的一尊两米多高金色石马,扬蹄昂首仰天长啸。
“今年是马年,石马铺得名正好与石马有关。”周玉坤告诉记者,当年公墓里的老旧石马已不复存在,眼前这匹石马算是石马铺得名的见证。有村里老人记得,石马铺标志性的“老石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中被毁,眼前这匹石马诞生于1984年,由当时的郊区石马村出资1万多元,请麻石生产基地望城丁字镇的老师傅刻制。
七百清军埋骨:见证晚清战乱惨烈
在石马铺林立的墓葬里,最有名的是当年阵亡的清军将士合葬墓——陕西忠义官牟兵夫合墓。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处墓葬,在一扇生锈铁门紧锁的宅院内,这座合葬墓的坟茔上长满了杂草,轮廓难辨。
据《湖南通志》、《善化县志》等史料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当年7月抵长沙,湖南巡宪骆秉章闻讯,紧急调动陕西汉中沔右、宁陕、留坝等营官兵2000名,于7月27日赶到湖南,其中有1000余人驻扎在长沙城南十里石马铺赤岗岭。不料,清兵在扎营时,被萧朝贵带领的太平军先头部队偷袭,清军阵亡900余人。清政府采取就地掩埋的方式,这900多官兵就永远地留在了长沙。其中,700余人的合葬墓就位于石马路赤岗岭下,另外200人的合葬墓则位于韶山南路248号。
记者看到,历经百余年,石马铺的这处花岗岩围砌的大块石碑上还清晰可见“忠义墓前石水沟泊岸”九个大字,而500米以外的另外一座保护得更好,不仅有花岗岩围砌,还有专门的墓葬介绍。如今,两座墓地均被长沙市文物局立牌,作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起来。
从公墓到商业街:城中村即将大变脸
时光流转,从上世纪90年代到前几年,石马铺曾是长沙人趋之若鹜的二环线“美食一条街”。在石马铺范围内的南二环线,从新村线到树木岭立交桥一带,聚集了西湖楼、菩提树、羊城餐馆等十几家餐馆。“那时候长沙流行吃土菜,下班时,南二环石马铺沿线停满了汽车,都是来吃饭的。”让周玉坤引以为豪的是,最知名的新湘菜“剁椒鱼头”就是从石马铺餐馆原创而走红全国的。
除了餐饮曾经红极一时,在1996年,当时的石马村与深圳宝安集团长沙分公司联营,在这里建起了长沙最早的专业家具城,一条龙售卖窗帘、家纺、家具。如今,宝马家具城还留有部分做家纺生意的门店,虽然生意不如往年红火,但当地人对这里的前景颇有信心,“这里是长沙城区少数几个城中村之一,即将面临整体开发和改造。”据了解,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将保留,而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清军官兵墓园将改建成社区文化公园。
微典故
知名文史专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先枢先生道出石马铺的“身世”。新中国成立前,石马铺曾先后以“胜利村”、“石马村”命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已经是长沙最大的公墓。由于当时以石刻动物为祖先守灵之风盛行,墓区内雕刻的动物数不胜数,其中尤以石马最为灵动,于是村民便以“石马”为名,而“铺”则是沿袭了晚清时期官道上的说法——十里一铺。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生末站”的石马铺,却是长沙到醴陵官道的起点。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卓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