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安葬成新风 树葬绿色回归之路需配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爱民 编辑:王娉娉 2014-03-26 11:36:08
时刻新闻
—分享—

  ■主持人语

  落实要配套

  本报3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推出《320岁的承诺》和《树葬何方》的报道之后,引起强烈反响。赞同者众。行动者多。一些部门和基层单位纷纷响应。本报官方微博和华声在线的网民参与也形成了热点话题。湖南广电金鹰纪实频道还马上开拍了四位老人的树葬故事。可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合力推动生态安葬,正在形成一种时代风尚。但主持人发现,目前不少法规及操作办法还相当不完善。而真正的落实和推进,却又需要实实在在的配套措施。现刊发报道一组,其中提出的问题,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各方配套破难题,化作春泥更护“树”。

  喻昭永:当年响应倡议 而今树葬青山

  省红会:捐献遗体器官 树葬回归自然王贱华:捐建生态园区 满足树葬要求吴子斌:我要捐献遗体 还要回乡树葬童建军:树葬生态园区 可以设到村组

  本报3月25日讯(记者 刘爱民)“爸爸的愿望实现了,他和妈妈一起,树葬到了老家宁乡县偕乐桥镇的东雾山上。”清明节前夕,喻昭永的二女儿专门给记者打来电话,告诉了这一消息。

  去年12月,84岁高龄去世的喻昭永,曾任省体改委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保委员会主任等职。12年前,原省食品工业办主任易知难在本报上发表倡议实行树葬时,喻昭永公开回应“树葬好”,并提出,就回到东雾山上。因为11岁时,妈妈就去世了。他不到20岁就外出工作,很少陪伴爸爸。2012年5月,喻老的夫人离开了他。他召集五个子女交待,等自己百年之后,就和老伴一起回归到东雾山中。一切从简。

  就这样,喻老的五个儿女,清明节前夕,把爸爸妈妈“送回”了东雾山上的豹子山,没有惊动其他人,也没有再起新的坟头。就是把骨灰放进了爷爷的坟茔之中。陪伴他们的是青松,杉木和满山的青翠。

  对于这种国家公职人员回归老家的行为,我国殡葬职业教育创始人,长沙民政职业学院殡仪学院教授王夫子认为是法无禁止。尤其像这样不起新的坟头,不另占山占地的做法,更是非典型性树葬的一种类型,应予提倡。

  记者点题:国家公职人员或在外人士回归老家,如何才算生态文明,需政策法规配套。

  省红会:捐献遗体器官 树葬回归自然

  本报3月25日讯(记者 刘爱民)捐献遗体器官,献爱社会;又行树葬回归,生态文明。24日,湖南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曾凡国对记者表示,他们将大力推进这两件善事的结合,凡是实现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的个人,只要有树葬愿望,红十字会都会满足他们绿色回归的要求,树葬到位。

  谈起本报20日《树葬承诺书》的报道,曾凡国说,老干部们绿色回归的行动值得社会仿效。尤其是原省轻工厅的厅级老领导们,做得大爱人间。张力波副厅长已经实现了遗体捐献,陈雄玉厅长夫妇又执着地签订了捐献合同。同时还要骨灰树葬。非常难得。

  曾凡国还透露,省红会及长沙等地市红会,都纷纷建起了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陵或广场,清明节前后,长沙等地都有各种纪念活动,捐献者均可刻名纪念,同时,适应殡葬改革的要求,凡有树葬要求的,均可把骨灰撒于绿树之下。

  记者点题:遗体器官捐献,树葬绿色回归,红十字会努力一配套,就把这两件善事做到了家。

  王贱华:捐建生态园区 满足树葬要求

  看了湖南日报关于“树葬绿色回归建设生态文明”的报道后,觉得作为中国公民都应该关注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本人叫王贱华,郴州安仁县人,副业做点家具生意,主业是在距离县城5公里处的永乐江镇山塘村拥有一个2000多亩的华溪生态园,现已栽有红豆杉、桂花树、罗汉松、金丝楠木、沉香等各种稀有树种。土葬是我国人们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但土葬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随地葬坟更是影响市容及城市未来的规划。作为郴州市希望工程爱心企业家及华溪孤儿基金的董事长,本人愿在我的生态园捐献出一片树林用来作为安仁人民免费的树葬用地,欢迎有心人氏前来绿色回归。我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合天地。因为树葬节约了土地资源,减轻了经济负担;又有纪念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让我们和地球共生共存。望县委、县政府及民政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推广。

  记者点题:好一个以爱心、慈善、生态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工程。就看安仁如何支持配套做成。

  吴子斌:我要捐献遗体 还要回乡树葬

  本报3月25日讯(记者 刘爱民 黄晓辉)“我要填表,捐献遗体,还要树葬。”今日下午,81岁的吴子斌再次找到本报记者,递上了他亲手写的文章《我也要树葬》。

  而21日下午,看到本报树葬报道的他,则硬拉着记者领路,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百年之后定要绿色回归的心愿。

  吴子斌是湖南日报的一位老报人,今年81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长期关注动物保护、环境污染、殡葬改革等问题。退休之后,夫人和在某上市公司做高管的儿子都劝他少操点心。但老人关心环保的劲头一点没减。这次看到本报关于树葬的报道之后,老人三番五次来到编辑部说,“回归大地,报以绿色。这种殡葬方式很有意义,我还是原湖南省殡葬协会的理事呢。现在更要行动起来。”

  “这个表您老要带回家填。”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主任杜亚政嘱咐吴老,并带他和记者们一起参观了人体形态学科技馆。越看,吴老决心越大。他说:“原来遗体器官对于医学还这么有用啊。骨灰呢,就由儿子送回到老家株洲天元区三门镇莲花村,在我父母坟墓左边挖个洞子,撒些进去。然后,栽上一棵马尾松,就好了。我相信我的老伴和儿、媳,还有孙女孙子们都会同意的。”

  记者点题:社会进步真正大,时尚老人何其多。但愿,他们的心愿,能够得到科普宣传的配套而顺利实现。

  童建军:树葬生态园区 可以设到村组

  我是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同富村十组的一个村民,连续两天看了湖南日报的树葬报道,感受很深。

  6年前我父亲因癌症离世,临终前想火化,直接树葬,因为他老人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看到农村土葬太浪费耕地,心里不是滋味,由于当时我们这里要火化,必须把遗体拖到60公里以外的城里,家人也强烈反对,没能成全父亲的遗愿。

  我们这里,现在也没有火葬场。去年底,我作为一个在本地还有点影响的文化专业户,倡议联合了我们组里有志之士捐款,在组里几亩坟地里栽了一些松柏树,修了几条小道,一是美化坟地环境,二是为今后树葬、生态葬打下基础。我母亲和组里几位年长的老人,相约看了,都非常满意。有条件的话,他们希望树葬,给子孙留下一些耕地。

  农村土地被亡者占领过多,大家都心疼,希望政府早日出台树葬、生态葬的具体细则。如果在村组这一级都能因地制宜地设一些树葬林区,就有利于推行生态葬。

  记者点题:提倡火化,提倡生态葬,村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有识之地,如果政策配套,先行一步,定会福泽社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爱民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