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奉永成
清明前后,本土蔬菜青黄不接。记者走进浏阳市永安镇的浩博农庄,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连片上千亩的农庄,一块块方正平坦的土地上,有的已经育苗,有的尚在松土。农庄老板张浩巡视田间,不时加以“指点”。
近年来,“浩博”一直致力探索循环农业之路,以打造“两型农庄”为追求目标。
浏阳人会养猪、会种菜。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张浩,见惯了养猪户对猪粪的处理很头痛,而种菜户抱怨地里残余的菜叶费手脚。自己创办了浩博农庄后,张浩就用心琢磨这些让庄稼人伤脑筋的难题。
在浩博农庄,蔬菜是主角,禽畜养殖是产业链上的“配角”。按张浩最初的想法,蔬菜“一枝花”,要靠粪当家,建养殖场就是要粪便,有机肥还田,保证蔬菜的“本味”。
菜地里出产的蔬菜一茬接一茬,残余的菜叶的确很费手脚。张浩在全国不少农庄参观取经,引进“菜叶—蚯蚓—鱼”生态产业链模式,菜叶腐烂养蚯蚓,蚯蚓喂鱼(泥鳅),塘泥肥土,内在能量和物质充分转化,产业链条环环增值。
记者看浩博农庄,粪污、废渣处理成有机肥,废水清洁净化,再生利用。蔬菜种植做到不用化肥、农药,争创有机菜品牌,整个农庄杜绝“三废”的产生和外流。
在产业体系上,“浩博”一改低端、单一的农产品生产经销模式。他们引来10多家企业、单位,领办“菜篮子”基地;发挥靠近省城的优势,探索融科普、体验、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
“如果不从技术、业态上突破,农业就很难做下去。”张浩说。比如,农业如果仅仅靠对土地疯狂榨取,就难以为继;大量的化肥、农药换来高产,而资源巨大的消耗,面源污染加剧环境恶化,且农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看, 现代农业不能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而是要走“轻型栽培,科技投入,低耗高效”之路,奔向生态、有机农业的美好前程。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生态农业”现状如何?
正上市的“浩博”蔬菜有菜薹、莴笋、豆角等品种,高于市场价格三分之一左右,家庭主妇们总抱怨菜价贵了,宁愿买便宜的大路货。
张浩也有一肚子“苦水”:农庄出产的农产品,生态种养成本高,原汁原味品质好。但在市场上,经常碰到买主不识货,优质卖不到优价。
“有机菜也愁卖,着实让人想不通。”张浩说,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仅靠农庄和企业还不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而社会要多一分理解和支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