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惠芳 余蓉 通讯员 关洪日 付蝶
灌木能变成乔木吗?一两米高的红檵木能变成六七米高的红檵木吗?
澧县的一位农民说:能!
这位农民叫龚建平。他是澧县树大园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澧阳平原土生土长的一个痴爱园林、痴爱红檵木的行家。
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这里设立了“产学研基地”,还准备设立“博士工作站”。
“葡萄大王”摇身一变,盯住了红檵木
4月25日、26日,澧阳平原经历了风雨与阳光。
现在,虽不是观赏乔木化红檵木的最好季节,但风雨中的红檵木与阳光中的红檵木一样的红,一样的别具风采。我们平常所看见的匍匐在大地上的红檵木,在这里被“拔高”,被“舒展”。一两米高的“矮子”,由龚建平“点拨”,成了六七米高的修长身材。
红檵木是从白檵木变异过来的一种景观灌木,其繁育历史仅30余年。澧阳平原的开阔,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的性格。1969年出生的龚建平,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却具有开阔的视野。一位农民,盯着一群低矮的红檵木,异想天开。他苦苦思索:要是能有一种彩色的乔木,我们的城市天空就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他瞄准了低矮的红檵木,看得出神,想得出神。“如果灌木能长成乔木,红檵木能像树一样张开翅膀,那有多好。”
其实,龚建平是种葡萄出身的,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葡萄大王”。葡萄是甜蜜的,种葡萄却很辛苦。用人多,劳动强度大。祖祖辈辈辛苦了几千年的农民,也渴望“减负”。
1993年,在澧阳平原北部边缘的丘陵区澧县梦溪镇窑湾村的一片3000多亩的山头上,龚建平搭建了一个茅棚,一住就是13年。那里有他的葡萄,有他的树木,但不包括红檵木。红檵木还是按照低矮的姿态生长。
2006年3月的一天,走出丘陵上那个茅棚的龚建平,迎来了重大的机遇。机遇属于有思想准备的人。此前,“改造红檵木”的苗头已经发芽了。
那天,龚建平在复兴厂镇陆家村的一处荒废林地转悠。那里有150亩红檵木。低矮的红檵木,当时行情不好,卖不出去。红檵木的主人,遗忘了这片梦想开始时的“摇钱树”。突然,龚建平眼前一亮:在一处大约3分地的丘陵中,长出了一大片明显高出一头的红檵木。这不是矮子中拔高个吗?属于灌木的红檵木,是可以长成乔木的!龚建平突然觉得,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找到现实的土壤。他数了数,一共有1000多株。
心里打着“小九九”的龚建平,马上找到红檵木的主人,把这片“长得不一样”的红檵木买了。惊喜中的龚建平,下决心将更多的红檵木“拔高”。
买了陆家村的红檵木,再栽种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观察、论证,龚建平觉得“红檵木乔木化可行”,就赶到“花木之乡”浏阳,买了50万株红檵木,“灌木乔木化”的研发之路正式开始。龚建平还在浏阳放下了一句话:“10年后,我要将你们从来没有看过的红檵木,送回来。”
灌木变成乔木,低矮的红檵木变得修长
有时候,农民的功夫比坐在家里研究学问的专家要强。
龚建平“很不谦虚”地说:“他有一种天赋。五六岁时,就能从刚刚萌芽的叶子,判断出是什么树。”天赋变成了爱好,爱好变成了痴迷,痴迷成就了创新。茅棚的日子,也就是龚建平“异想天开”的日子。他望着葡萄,却想着红檵木。
龚建平想:白檵木是红檵木的老祖宗,白檵木又高又粗,红檵木为何就不能呢?基因!应该有遗传基因!但红檵木为何长得这么低矮呢?这里面还要有后天的条件。树像人,人像树。
龚建平整天就琢磨这件事。情景回放:那1000多株“长得不一样”的红檵木,是从密密麻麻的红檵木中长出来的。密密麻麻,谁都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只有拼命地长,只有长得更高,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优胜劣汰”。这就是自然规律。土生土长的农民悟到了。
“红檵木乔木化”先要密植。放在同一个环境,让红檵木去竞争,“高个”自己长出来。龚建平幽默地说:“没办法。你竞争不过人家,就只好继续当矮子。”
我们的疑惑解开了。低矮的红檵木乔木化,不是嫁接,是“竞争上岗”。
树大招风。不,树大招“峰”。一个已经将灌木乔木化的农民,攀登的是一座新的高峰。2010年12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给龚建平的“红檵木的乔木化栽培方法”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长高了的红檵木,属于龚建平。
我们冒雨走在澧县复兴厂、雷公塔、梦溪的丘陵山地,穿行在高而不大的红檵木丛中,感受到了一种挺拔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红檵木,更来自一位普通的农民科研者。
龚建平不愿谈及他研发红檵木的艰辛。他说:“我有5000亩红檵木。”
乔木化的红檵木还“走在路上”,农民给专家出了课题
乔木化的红檵木,使低矮的红檵木站起来了,让行道树红起来了,填补了行道树“只绿不红”、“红而不花”的空白。
龚建平不是那种沾沾自喜的人。发明了乔木化的红檵木,占据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但这只是一个驿站,他要继续攀登。
将低矮的红檵木“拔高”成乔木,他做到了。而且,在江浙一带已经有了市场。龚建平的终极梦想是,低矮的红檵木继续保持一年四季不落叶的本色,还要又红又香,让更多的乔木化红檵木装点更多的城镇。
脑壳灵泛的龚建平,将这一课题出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专家。4年时间,200万元,研发“香型红檵木”。他说:“今年的50万元,我已经打到了林科大的账户上。”林科大的专家们很有兴趣。
能人不说假话。龚建平说:“我还有一个梦想。我想搞一条‘红檵木大道’,道路中间或两边,都是挺拔的红檵木。火红火红的一条路,看上去多么壮观啊。”
此时此刻,龚建平又像一位乡土诗人。
美丽中国,从身边的美丽开始。美丽需要发现,美丽需要积累。乔木化的红檵木是撑向天空的美丽。这种美丽同时感染了大地,夜以继日在大地上蔓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惠芳 余蓉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