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5日讯(记者 李寒露 通讯员 李峰)今天,记者到津市市襄阳街社区采访,在这个拥有1000多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村社区,种植大户韩绍德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遇到干旱就要挑水浇菜,遇到大雨就要抽水排渍。现在通过实施‘小农水’工程,沟渠畅通了,我们头疼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津市市位于洞庭湖西岸,水资源丰富,是传统粮棉生产基地。但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量沟渠等“毛细血管”淤塞,导致灌溉用水无法顺利到达农田。去年,该市进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笼子,并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项目工程建设。建设过程中,该市严格实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公示制等,运用有限资金,尽力改善群众生产用水条件。同时,市水利部门把“小农水”建设项目与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实用和美观,以促进村庄宜居、村风文明。至4月底,该市“小农水”共完成投资近1800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多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多亩,并促进了项目区环境改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寒露 李峰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