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王津 2014-05-07 08:58:25
时刻新闻
—分享—

  ——我省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春雨淅淅,万物生长。站在自家的新枣林里,邵阳县郦家坪镇新铺岭村农民邓作军满心欢喜:“等明年枣子全部出产了,我家就再也不是贫困户了。”邓作军2012年被定为扶贫对象,最近几年,各级扶贫部门除了给他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外,还积极引导他加入邵阳县郦家坪镇“十峰冬枣合作社”,发展良种冬枣6亩。合作社向邓作军提供技术指导,并与之签订包销收购合同。今年冬天,这批枣林即可部分挂果,明年可全部出产,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

  与扶持邓作军一样,针对一家一户制定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实行产业扶贫,真正打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正成为我省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新战术”。

  新目标 “两不愁、三保障”

  据省扶贫办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省仍有64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1年底,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省按此标准执行。2300元的扶贫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扶贫标准提高了92%。由此,我省当时的贫困人口陡然增加700多万人。

  这个大幅提高的扶贫标准,蕴含的正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本质:扶贫开发工作已经由单纯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幅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新思路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过去扶贫着重保温饱,实行的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钱花了不少,效果却不理想。为此,我省将从今年起,按照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精准扶贫”新思路,在摸清底数、找准穷根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把贫困户托在底线之上,并设法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我省今年正在开展的建档立卡工作,要求扶贫开发对象必须是以户为单元,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处于扶贫标准线下的农村家庭居民。民政部门已识别登记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这次全部纳入贫困人口范围一并建档立卡。下一步,各地将依照省里下达的贫困人口规模,根据贫困状况分解到乡镇、村。乡镇和村按照“好、比较好、一般、贫困、深度贫困”等五类标准分解指标。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后,分批帮扶并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新重点 “发展生产、托住底线、关心教育”

  建档立卡之后,必须精准细致地落实扶贫措施。我省将坚持整体联动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具体来说,今后的扶贫工作将重点突出做好三件实事。

  一是做好实事求是发展生产的实事。各级各单位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千方百计提高贫困农民在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的助推作用;等等。

  二是做好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的实事。瞄准贫困对象,积极推进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抓好上学、就医、养老、低保、五保和村集体经济各项工作落实,托住基本生活这条底线。

  三是做好关心下一代教育的实事。通过抓好“雨露计划”,为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通过抓好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补贴,保证贫困农民子女不因贫困失学辍学,避免贫困“代际相传”。

  对广大贫困人口来说,只有每户人家都获得了有的放矢的扶持,都学会了“捕鱼之术”,都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才算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才算赢得了胜利。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王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