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邬伟 岳冠文 聂映荣 彭玮蔚
绿水青山,碧空蓝天,绿色发展,这是两型之梦逐渐绽放的憧憬;
革新技术,创新理念,全民参与,这是两型建设走在前列的脉搏。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逐步被纳入干部评价体系;厂房空置的屋顶成了太阳能电板的“海洋”;低碳环保的公交车开进了星城,学生读起了两型教育课本;居民将社区建成了“绿色之家”;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5%……在联合国可持续城市与交通柏林高层对话暨2013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长沙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殊荣,同时获得这一殊荣的只有葡萄牙欧利亚斯市和日本横滨市。
把握历史机遇,找准发展方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市委全会上提出了美好的蓝图:共圆长沙人民的“小康梦”、“两型梦”、“幸福梦”,建成全面小康之市、两型引领之市、秀美幸福之市。
建设美丽长沙,追求永续发展。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核心城市的长沙,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从美好蓝图到闪亮名片,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在两型建设的征程中,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为长沙这座品质之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两型体系——科学再造
市委确定“率先建成两型引领之市”的目标 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历经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人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将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增强先行先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制度层面全面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易炼红要求,力争在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土地管理、社会治理创新、财税金融及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成为全国引领型城市。
2013年,长沙市委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的重要内容。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率先建成两型引领之市”的目标,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专题研究两型社会建设,召开“六个走在前列”重大项目讲评暨两型社会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建设两型引领之市的决定》等文件。
长沙的“两型”实践,首要在于制度的不断创新。
生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一度是困扰长沙养殖企业、农户和环保部门的一个难题。湖南海尚环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历时3年,探索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新技术,并在全国首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合同环境服务模式”。
浏阳市清泉养殖场投资人罗清泉告诉记者,过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3万头,每天排放废水180吨,猪粪堆积,不仅污染环境,滋生出来的蚊虫也是猪场防疫的头号威胁。通过“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养猪场又臭又脏的状况彻底改变。
据悉,该模式以自主研发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排污单位承担减排责任、专业环保企业负责运营的模式来实施。湖南海尚负责对养殖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长期服务,确保达到环境治理效果;企业自身则通过将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并将净化处理后的水制成营养液种植水芹菜和蔬菜出售,以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
无需政府付费,不用养殖户掏钱,而是向污染物资源化要效益。这一模式受到养殖户的热捧。如今,长沙在全国首创的“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已经入乡进村,不仅有效治理了畜禽污染,广大农户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这种令人称奇的景象,来源于长沙的两型实践。
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指出,长沙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积极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科学路径。
体制创新对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影响。长沙研究建立了区县(市)、市直部门、开发区(园区)、示范片区主要负责人两型社会建设年度述职和离任评价、两型项目评价、示范片区年度考核评价等重点机制。今年,还探索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长沙按照“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要求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突出项目化落实的思路,确定两型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72个重大项目和2013年136个示范项目,将两型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居民生活用水和非居民用水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18.5%、15.0%;全市313家企业缴纳初始排污权费,84家企业实现排污权交易;湘江四大支流实施断面考核与生态补偿,到位补偿金额1400余万元。全市还将试行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责任制和问责制,实行重大资源环境责任事故一票否决。
通过顶层设计,长沙实现了对现行体制机制的“深度开发”,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脱胎换骨”,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科学再造”。
两型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广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破5000亿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优的两型产业。
在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等园区,悠悠白云之下,园区内建筑物的楼顶是一片泛着幽蓝光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海洋”。工厂是消耗电能的大户,如今,光伏屋顶发电作为清洁低碳技术在各大园区得到推广,为生产提供环保清洁的能源。
“我们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上,全部装上了太阳能电板。”晟通集团运营副总监汪奕醒说,去年,他们和一家绿色建筑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共使用了3万多块多晶硅电池组件,是目前国内铝行业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这个屋顶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处于试运行阶段。
记者看到,在厂房旁的变电站内,设备显示器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发电约821万千瓦时,满足厂房近一半的所需电量。这些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955吨、燃油213.4万升、净水3283万升,同时减排二氧化碳8184吨、粉尘2233吨、二氧化硫97吨。
“太阳能发电,我算是尝了个鲜。”家住长沙县跳马镇石桥村的“太阳能达人”龚立军,在自己屋顶装了35片太阳能电池。在夏天光照强烈时,一天能发电40多千瓦时,冬日阴天时能发电五六千瓦时。
现在,一天下来,除了满足自家用电外,太阳能发的电还有剩余。这个新鲜事物经常引来村民参观,龚立军笑着说:“绿色环保,说不定以后还可以卖电。”
产业是发展的重要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目前,新能源发电、工业锅(窑)炉节能、“城市矿产”再利用等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在长沙得到逐步推广。2013年,长沙共实施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额47.97亿元。在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等开发区(园区),重点推进光伏屋顶电站建设,建成总装机容量达60MW左右。
在两型技术的推动下,园区两型化改造也如火如荼。
宁乡金洲新区建成区已达10平方公里,入驻项目150个,放眼望去,在这里看不到一个烟囱、一缕青烟。园区内“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有个共同的特点——低碳,生产过程“0”煤耗,“0”排放,所有产品生产只有机械设备消耗电能、天然气。废旧轮胎、电池、工业废渣、废弃农副产品等“废弃物”,已成为金洲新区再生产利用的宝贝。“锅炉是服装企业生产的‘动力源’,为整熨等关键设备提供蒸汽来源。引进了蒸汽回收余热利用系统后,不仅正常提供生产所需蒸汽,还额外提供2000名员工的生活热水。原本废弃的余热一下成了香饽饽。”圣得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余热资源循环利用带来的效益。
近年来,长沙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工程机械、光伏装备、动漫等产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140.4亿元,实现增加值1499.2亿元,占全市GDP的21%。
两型生活——形成动力
通过价格杠杆提高了市民的节水、节电、节气意识 让家园更美好成为全民共识
长沙是一个资源匮乏型和能源输入型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将逐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开发建设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环境治理中谋求持续发展,长沙大力实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一切只为长沙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家住长沙绿城桂花城小区的居民杨先明告诉记者,他家143平方米的三居室,2011年装了散热片,当年冬天每月的燃气费用约为1500元。试行阶梯气价后,就特别注意节约用气,“去年冬天燃气费每月不足千元。”
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长沙人的生活中多了一个新鲜的词,那就是“阶梯价格”。简单地说,就是用水、用电、用气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一种价格,而是用得越多,价格越贵,真正将价格杠杆引入到能源节约和保护中来。
“水、电、气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性产品全面试行阶梯价格,最明显的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杠杆,提高了市民的节水、节电、节气意识。”市物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调查显示,实行阶梯水价后,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普遍增强,一水多用的居民明显增多。
追求两型生活,让家园更美好。两型探索与实践,“治气、治土、治水”均大有成效,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感受着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实惠。
为了保护一江清水,长沙先后出台了《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长沙市水功能区划》,制订实施《长沙市湘江库区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和《浏阳河城区段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全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近两年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0个,涉及投资额100亿元。
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长沙加大对绿心地区的保护,实行最严格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度,清理违规项目143个,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正式出台了《长沙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将投入77.56亿元开展燃煤小锅炉整治、二氧化硫治理、黄标车淘汰、绿化生态建设等138个项目治理,力争至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7天以上。
今年4月29日开始试运营的地铁2号线,成了“绿色地铁”的样板;公共租赁自行车正在全市逐步推广,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地铁、长短途客运、快速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航空六大交通方式一站式换乘,使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环保。
居民出行方便了,住宅也日益变绿。长沙出台《长沙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从今年7月1日起,全市国有投资项目、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和2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全年确定绿色建筑试点项目30个、面积470万平方米。
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让发展可持续、更符合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既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分享者、见证者,又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两型文化——根植人心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明天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共同参与。长沙教育创新图变,两型教育从校园到课堂,从校内到校外,从课本到实践,无处不在,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家长,从家长到社会,层层递进。
在长郡梅溪湖中学,学生们自豪地告诉记者,学校单车棚可以光伏发电,所产生的电能直供学校照明和LED显示大屏;空调是用地源热泵技术,教室里冬暖夏凉。提到这些专业名词时,他们说得异常顺溜,学习环境让他们体会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
“我们还有专门的两型教材。”学生们说。据悉,该校自主开发了13本校本教材,将两型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
“早上妈妈拉了电闸,接了大半盆水,告诉我这是今天的总用水量,今天我要体验停水、停电、饿一餐的生活……”芙蓉区东郡小学学生陈宜鑫在日记中写道。原来,为了让生活在“蜜糖水”中的孩子零距离感受能源、粮食、淡水危机,学校组织“聆听地球的呻吟,体验人类的危机”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停电一日、饥饿一餐、定量用水一天。体验过之后,陈宜鑫说:“妈妈总是让我节约,我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
让“两型”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也激发了学生潜能。规模全国最大、日处理能力达375吨的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成了广大学生体验教育的基地。长沙市天心区沙湖桥小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结合“两型”理念发明了声控饮水机、旅行快速干衣器、汽车尾气清洁装置等多项节能环保的专利发明。
2009年至今,长沙共创建省、市两型示范学校61所,两型示范学校创建先进单位24所。市教育局要求,学校要把两型教育和两型学校创建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师生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
作为社会的小单元,一些乡镇、社区在日常生活也展现着两型文化的脉搏。
在开福区荷花池社区,别人家里停着小轿车,“骑行达人”马本中的家里,却停着新新旧旧8辆自行车。65岁的马本中看起来不到50岁,他坚持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已有11年。在他的带动下,家里每个人都尽量骑自行车出门。令人称奇的是,马本中还组织了一支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年自行车队,历时1个月,完成了从昆明骑行到拉萨的壮举。
近几年,社区每年组织开展“两型”达人评比活动,让大家效仿学习,使“两型”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两型社区”创建。
再来到望城区桐林坳社区银孔围组,这里用“人在花中,家在绿中”来形容并不为过。精巧的花艺,独特的垃圾桶竹屋,成了春夏的靓丽之景,而这些最初都是出自村民胡丙炎之手。胡丙炎在外面跟人学过几年园艺,养花颇有心得。3年前,任村民小组长的他动员大家美化家园,提出“栽花种植果树、整治净化山塘、规范标准菜地、提质美化庭院”,并带头捐款1万元,还贡献了自家培养的2万株花苗:“谁想种花,就到我家来领。”
现在,使用节能家电、节水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实行垃圾分类、旧物回收成为习惯;“光盘行动”成为自觉行为;“绿色出行”渐成潮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多要素驱动形式,如今,两型理念在长沙根植人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素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邬伟 岳冠文 聂映荣 彭玮蔚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