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看似枯燥的数据:2013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3.1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位第七,经济增速居第六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2%,位居全省第一。但星城发展的见证者懂得:串串数据恰如行行诗句,书写的是在困难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上下砥砺前行、共赴小康的豪情和实干。
这是一系列看似没有关联的新闻事件:一期投资120亿元、年产30万辆的上海大众湖南(长沙)项目开工建设;长沙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长沙推出公共交通系统惠民举措,公交全面取消“3元”票价。但星城发展的受益者懂得:这些令人倍感兴奋、幸福的事儿,无一不是长沙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标志性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决策者“调结构”的智慧、“保民生”的情怀。
长沙离全面小康有多远?寻找答案不仅要看数据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践行一年之际,记者行走在星城大地,触摸路径感受变化,感知全面小康加速度。
(一)
自《诗经》问世以来,小康生活、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一直鲜活在每个时代的词句里。
“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古城长沙,从未停止过逐梦小康的脚步。
2013年,长沙全面小康征程更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5月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寄语长沙“六个走在前列”,希望长沙“进一步增强省会意识、责任意识、龙头意识,积极担当先行者使命,切实展示排头兵风采,为湖南加快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如何按照省委、省政府给长沙提出的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时间表,顺应人民群众对小康生活的强烈期盼和朴素向往,找到支撑点,画出路线图?
细细盘算长沙的“家底”,审视全国省会城市的发展水平,形势并不乐观。一是产业实力不够强。工程机械一业独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与广州、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省会城市相比,差距在1000亿元以上。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长沙城乡居民收入从绝对值看比较大,但两者相差近一倍。三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何根据省会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态势,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随即带着问题深入9个区县(市)、40多个市直部门和园区,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项目一线,问计、问需、问策于广大干部群众。坐公交调研,乘船巡查湘江、浏阳河沿线,在社区医院查药价……在思考和调研的过程中,决策层的思路越发清晰。
“不仅要审视基础好的方面,更要重视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要补短板、攻难点、促平衡,早日建成实实在在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
“让人民群众享有宽裕的物质生活、宜居的城市品质、丰富的精神文化、良好的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
2013年9月,市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了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之市、两型引领之市、秀美幸福之市的发展定向,并将加快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置于首要位置,明确要求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把握时间节点,立足更高层次,确保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新时空坐标系下的新定位,这是新形势民生诉求的大回应,这是新起点上星城全面小康路线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繁华城区到美丽乡村,全面小康加速度激情释放,一幅幅小康图景在星城大地舒展。
(二)
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数字显示:2013年,长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62元和19713元,城乡收入差距较2012年缩小。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大步推进,让更多乡村拥有了城市的现代文明、让城市获享乡村的清新秀美。
蓝天白云下,采访车奔向海拔800米的宁乡沩山。双车道的黄沩公路,如一条飘荡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黑丝带通向山顶,公路两厢的十里茶廊层层铺展,一阵山风吹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当车停在国家4A级密印景区的时候,正好上午10时,离记者从长沙出发整整两个小时。此时,在沩山脚下经营农家乐19年的刘谷良,正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黄茶在歇气。“好山好水好空气能卖钱呢!”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仅“五一”小长假三天,1.8万游客涌入沩山,自己的小店进账2万元。
“吸负氧离子、喝富硒毛尖、看富裕美村!”刚从北京捧回“中华宝钢环境奖”的乡党委书记蒋改平,逢人就推销沩山“三富”。旅游和茶叶,正是沩山脱贫致富的两大产业引擎。作为长沙城乡一体化的5个特色乡镇之一,去年以来,沩山奔小康的步伐明显提速:提质改造沩山小镇,启动毛屋湾、瓦屋湾集居区建设,并推进山货、茶艺、旅游纪念品等特色商贸街的建设,“禅都小镇 生态沩山”名声不胫而走。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而茶叶的转型升级,更是让曾是唐朝贡茶的沩山毛尖重拾辉煌。当地茶叶龙头企业沩山湘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姜学文扳起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公司茶叶销售收入过亿元,支付土地流转租金400万元、茶农采摘工资700多万元。
长沙小康看宁乡,宁乡小康看西部。过去,素有“长沙小西藏”之称的沩山,出行无一条水泥路,耕田无一丘高产田,放眼望去,土砖房遍地开花。今天,走在沩山集镇上,处处干净整洁。古朴大气的千年古刹密印寺、青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农舍、远处绿意盎然的茶山,交织成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拓宽修整后的宁横公路、黄沩公路,使长沙到沩山的车程缩短一半。年底通车的长韶娄高速、规划中的娄益衡高速,将给沩山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个2.6万人口的小镇,居民本地存款余额7.2亿元,人均存款近30万元,还不包括家庭园林里动辄上百万元的花木。这不是传说,这是花木之乡浏阳柏加的真实写照。随着国家级智慧城镇的试点建设,富有的柏加又贴上了“潮”的标签。无论你在长沙还是北京,如果遇到一个柏加花农,想买一棵树,他拿出手机一点APP软件,你就像置身于他的庭院里一般,每棵树都看得一清二楚。你如果想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上中南苗木网,柏加谁家有什么树、有多少棵一目了然。不久的将来,在这个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小镇,便捷、高效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代名词。
路灯杆上的五星竹篮里缀满鲜花、垃圾分类竹屋上鲜花绽放、小洋楼在鲜花和竹林丛中时隐时现……走进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银孔围组,谁也想不到眼前开满鲜花的村落,2012年竟是一个脏乱差远近闻名的地方。仅一年时间,当地百姓自筹资金,依山造势、就地取材,打磨出这个美丽家园。记者探访时正值午休时间,家家户户的大门敞开着,美景任你看、鲜花任你赏。居民胡炳炎家的“炳炎书屋”里,主人手书的毛笔字墨迹未干,散发着幽幽墨香。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彰显着人与环境的深度融合,让人感受到村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
这是一张普惠型的“民生幸福清单”:2013年,全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7万套,这意味着2.7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圆“安居梦”;城镇新增就业14.9万人,新增创业主体约7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工伤保险实现职业群体全覆盖,第九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0元。完成公交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取消3元票价公交;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食品检测合格率保持97%以上;新改扩建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81所,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97所。
“一平方米租金只要一元钱,有电梯,如果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的像中了彩票一样!”昨日,望城高塘岭廉租房小区一期,坐着轮椅来看房的残疾人周建军连连感叹,他打算回去就向社区提出申请廉租房资格。
“没想到在城区中心,住上了这么便宜的好房子!”与周建军一样感叹的还有来自白沙洲的被征收户王建平。现在,他住在望城区第一个限价商品房楼盘——位于高塘岭街道的红建滨水名都。限价商品房,是面向被征收户销售的限定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房。价钱只有2306元/㎡,相比同等地段新建商品房价格低至少40%,但王建平住的限价商品房,品质可一点都不含糊。小区内电梯、地下车库一应俱全,超市、农贸市场、幼儿园出门几分钟就到。他每天去家门口的斑马湖畔跑步,回来跟老伴念叨:听说旺旺路边上又要建限价商品房,没想到这么好的地段,政府不去卖大钱,反而拿来建公园、廉租房、限价商品房。
作为望城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核心区,寸土寸金的高塘岭街道辖区内,这样不吝好地段的民生项目比比皆是:斑马湖东边在历史上是低洼地,涨水的时候成湖,退水的时候是污水、废水横流的臭水沟,现在,这里建起了一千亩的东湖湿地公园;廉租房一期420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二期工程580套正抓紧建设;街道内的敬老院完成提质改造工作,通过了长沙市“示范性敬老院”达标验收,入住老人用“吃住不用管,住得像宾馆”来形容他们的惬意生活。
“公立幼儿园一年只收800元,感冒发烧看门诊,一年还可以报销300元。”长沙县开慧镇距长沙市区55公里,但当地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一点不比城市居民差。在板仓小镇上随便遇到一个村民,都能数出一串“幸福指数”:这里的水电路气讯一应俱全,这里有省级敬老院、市级文化站、县级公立幼儿园,这里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有线电视免费收视、镇卫生门诊免费、农村校车免费出行。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2014年,长沙以更大的决心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仅今年一季度,铺排各类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138个,总投资约77.56亿元;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隐患企业36家,进行了限期停产整治、取缔关闭及立案处罚;查处重大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3起。
(四)
失去了文化的内核,不能叫做全面小康;没有精神文明的提升,也建不成全面小康。
如何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民众精神文化上的小康?
去年11月,长沙以总分全国第二、中部第一的不俗成绩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在“市民对文化满意度”的评分上,长沙市民给自己的文化家园打出了全国最高分。
公共文化服务一向众口难调,长沙为什么赢得市民一致好评?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长沙人的文化生活:
每晚7时,位于坡子街的湘江剧场早早挤满了戏曲爱好者,“好戏天天演”湘剧、花鼓戏经典剧目在这里轮番上演。现场叫好声、掌声不断,让前来观看的市民直呼过瘾。
去年5月至10月,长沙市自上而下开展了“欢乐潇湘——长沙篇·舞动星城 歌涌湘江”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全市各赛区开展海选、汇演500余场,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400多个社区,吸引120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报名。今年4月,长沙再次启动了“欢乐潇湘”、“百佳群众文艺团队”评选、“校园文化进社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将文明的因子传递,将快乐的种子撒播。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步流星:投资3000万元的长沙实验剧场装修改造工程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将于今年7月正式开放。滨江文化园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已完成青铜文化博物馆主体工程、河道整治滨河景观建设工程;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跻身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启动二期工程安防系统方案设计和专题博物馆建设。
图书馆和书店被视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去年,长沙建成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室)100个,“书香星城”图书馆分馆58家。在最繁华的闹市区东塘街道辖区2.4平方公里范围内,26个阅读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10个社区,市民出门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畅享零距离阅读体验。
市博物馆、简牍博物馆举办了“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杰夫·佛可思摄影作品展”、“老长沙腔调戏曲展”、走进现代——英国三百年美术展、2013年艺术长沙双年展、复兴的铜器艺术——湖南晚期铜器展、杨应修诞生百年展、王铭杰红色题材油画湘绣展等展览,年接待观众达1000万人次。
……
让人欣慰的是,进入都市的外来务工大军没有被遗忘。市图书馆的“阳光周末”公益大课堂,为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学习帮助;市群艺馆的“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让“城市候鸟”共沐文化的阳光;芙蓉南路六都国际二期建筑工地免费的“工地书屋”,成了充斥喧嚣的工地内的一方净土。
一张张免费门票,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热情;一座座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提升着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
来自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3年,在全面小康指标六大板块中,反映长沙市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住房水平、卫生状况、居民健康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100%,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4个大类的实现程度达90%以上,民主法制类的实现程度也达80%以上。而在23项小类指标中,已有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等15项指标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
面向全面小康,长沙正在冲刺。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万寅 唐薇频 唐群雄 胡媛媛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