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道、易纪均夫妇的亲人为优秀师生颁发“育才道德教育基金”奖励。李锋 摄
本报讯(记者 谭琳静 实习生 黄莹 通讯员 王焕群)“您是我未曾谋面的老师,是您点燃了我心灵的烛灯,是您赐予我温暖和力量。”这是长沙育才学校五年级学生李天仪为缅怀该校首任校长易纪均写的诗歌。今年是原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首道的夫人易纪均诞辰100周年,昨日上午,育才学校学生以一台高品质的“魅力少年 梦想飞翔”文艺庆典缅怀前辈,致敬未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唐之享以及易纪均的儿女亲人等,为孩子们系上红领巾,送上六一儿童节的祝福。
60年前,她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
昨日,王首道、易纪均的子女都回到了育才学校。据其子女介绍,1914年,易纪均出生在四川一个小山村。易纪均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的南京监狱与敌人斗争了5年。在周恩来的营救下投身延安继续革命,在延安与王首道相识相知,结为革命伴侣。
长沙和平解放后,易纪均在组织安排下负责长沙保育院工作,之后,她创立并担任长沙育才学校校长。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物质奇缺,易纪均不仅千方百计为孩子们筹备物资,亲手为学生改制衣服,其个人勤勉仁爱、朴实坦诚的作风也深受学生爱戴,被学生们称为“易妈妈”。
“我那时很小,易妈妈抱过我。”湖南京剧团的冯育明是育才学校的老校友,他说,现在还记得易妈妈给人那种温暖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校长的易纪均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爱的教育”的理念。“她的这种理念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引领教育改革潮头。”育才学校校长龙继红说。
心系桑梓,设立“育才道德教育基金”
王首道是湖南浏阳人,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虽然王首道夫妇后来离开长沙,但他们一直心系桑梓,关心家乡的发展。1996年,王首道及夫人易纪均就立下遗愿,要捐赠稿费建立一个基金,回报家乡。2011年12月,依照两位老人生前遗愿建立的“育才道德教育基金”在长沙成立,用于奖励育才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资助王首道家乡浏阳张坊镇的贫困学生。
昨日上午,育才学校按照“育才道德教育基金”管理章程的规定,对评选出的近50名优秀教师和322名优秀学子进行表彰,并慰问了浏阳张坊镇上洪完小的部分贫困学生。据统计,“育才道德教育基金”成立3年来,共表彰奖励优秀学生近千人,慰问贫困学生近百人。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谭琳静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