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曾代良
6月7日,沩山在一片阳光中醒来,准备迎接双休日的游客。
宁乡县沩山乡沩山社区下陈家组,村民刘佑珍大早起来,开始打扫房间。两层的小洋楼干净整洁,10多间房每间都带有空调、卫生间,刘佑珍自家住两间,其他都作客房,这个双休日便有几个长沙客人前来入住。
打扫完毕,刘佑珍叫上几个妇女,前往自家茶园采茶。家里种了10亩茶,这是今年最后一道茶了。等茶叶采完,天气也渐渐热了,来避暑的客人会越来越多,刘佑珍的工作重心就将转到家里的“避暑山庄”上。
一天到晚忙不赢,刘佑珍却很开心:10亩茶园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10间客房每年也能挣个八九万元,再加上丈夫陈寅生做油漆,儿子在广州工作,一家人小日子过得相当殷实,还在长沙买了套房子,开了家网吧。
不只刘佑珍家,下陈家组的居民,还有10来户家里设了“避暑山庄”,他们或种茶叶,或开商店,都过着美满的小康生活。
“以前哪想到能过上这种日子哦。”刘佑珍相当满足。
以前的沩山村是怎样的?沩山社区原来称沩山村,位于长沙市西部山区,沩山最高海拔1200多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老百姓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下。
“夏天去帮人收稻谷子,冬天去洞庭湖砍芦柴子(芦苇),一年四季在益阳担潲水子。”沩山社区党委书记吴跃强,原来也是沩山村支书,他把乡亲们从前的生活形容为“三个子”。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沩山社区的老百姓一直都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沙市历届市委书记就开始定点沩山扶贫,年年送去不少扶贫资金,却并未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
2010年,沩山社区被列为长沙市重点建设扶贫村,连续3年开展建设扶贫。同时,扶贫工作逐渐改变思路,着力“造血扶贫”,根据沩山高寒气候及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茶叶立村、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
沩山毛尖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历史上一直是贡茶。在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下,沩山社区对传统茶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升茶品质,挖掘茶文化。现在,全社区共有茶园7000多亩,拥有大规模茶叶加工厂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年加工茶叶80吨以上。如今顶级的沩山毛尖,500克可卖到8000元钱。
旅游是沩山经济的另一支柱。沩山社区地处雪峰山余脉,村域内有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密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此外还有山奇、水秀、石怪的自然风光。2005年,首届国际佛文化节在密印寺开幕,沩山旅游开发正式起步。近年来,当地突出“生态沩山、养心密印”旅游品牌,推出茶叶生态观光游、沩仰宗寻根游、佛文化休闲游、天然氧吧养生游等,周边农户因此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避暑、休闲。
根据景区规划,拆除了原来布局杂乱的旧房子、街道等,重新规划建设了居民集居点、游览观光区,水、电、管、网、道路统一设计施工。全社区的主干公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95%以上的居民家门口通了水泥路。如今的沩山,青山环绕之中,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密印古刹钟声悠远,千亩茶园青翠欲滴。沩山大道边的居民楼,白墙青瓦红柱,层楼叠院、古色古香。昔日荒凉之地,变为了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长沙西部山区的一颗明珠。
刘佑珍的家也跟着变了样,茶园是2005年承包的,房子是2010年建的,日子也就在这几年里眼看着红火起来。
■乡村夜谈
激发扶贫的内生动力
宁乡县扶贫办主任 胡志文
作为全国百强县,宁乡是个经济强县,但由于人口多、地域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对于第一类县市区而言,尽管财力相对雄厚,但扶贫资金也要提高投入效益,规模要适度,规划要科学,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以扶贫资金为引导,千方百计创造好条件,让贫困户自力更生、自主创业,最大程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奔小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