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岳(右)采访沈昌健,合抱油菜花。
本报记者李传新
一个书架、一张书桌、一张沙发,把一个小小的客厅挤得满满的。这套不太宽裕的房子,便是唐湘岳的家,一住几十年。
也正是在这个有点拥挤的小家里,唐湘岳激浊扬清,精品迭出,或揭露、或歌颂,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大家庭源源不断地播送光明。中宣部原副部长徐光春曾为唐湘岳著作写序时说:“在记者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唐湘岳为光明而呼,为光明而书,不愧为一位为光明而奋斗的英勇战士!”
5月中旬的一天,阳光灿烂。在长沙的八一路上,一个上世纪80年代兴建的单位小区里,记者找到了唐湘岳的家,对他进行了采访。
长期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
唐湘岳看上去是那么谦和、内敛。
正是这样一位低调的湖南汉子,用他坚韧的笔,为正义而书,为光明而呼。自1982年分配到湖南日报,1987年调入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工作至今,唐湘岳新闻从业30多年,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获第二届中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全国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中宣部、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而面对记者采访,他却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我做得还很不够。”
与唐湘岳共事27年的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副站长龙军对记者说:“他惟一的爱好就是新闻事业,长期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
把新闻当事业做,忘我、专注,有时为了报道乃至全家上阵。这就是唐湘岳。今年81岁的唐大柏,是唐湘岳的父亲,也曾是湖南日报摄影记者。唐湘岳在湖南日报工作时,常是父子齐上阵。(下转4版)
有一天,全家人在吃饭,突然发现外面浓烟滚滚,父子四目相对,心领神会,扔下饭碗就往现场跑,一个拍照,一个采访。一组《军民齐心协力灭火灾》的图片获当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唐湘岳有5次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配发的照片都是父亲拍的。儿子唐天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在唐湘岳和儿子联合采写刘真茂的过程中,唐天与刘真茂一起巡山一个多月。
忘情投入、精心采访、悉心研究、创作精品,是唐湘岳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唐湘岳每一个系列报道都是经历无数次艰辛采访的结晶。1998年,洪峰逼近洞庭,在最危险的麻塘大堤上,百姓开始紧急撤离,连救生衣都没穿的他与子弟兵们选择了坚守。其间,他采写了为救灾防疫献身的赵丛菊、身先士卒的榜样罗典苏,均刊发在光明日报一版头条。2008年农历大年初二,他和父亲深入抗冰一线的郴州,连续奋战至正月十五,采写了《战地歌声》、《永恒的雕像》等十多篇优秀稿件。反映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历程的“映山红现象”系列报道,前后历时十年。采访《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优秀乡村教师李黎明时,均积累了十万多字的原始素材。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唐湘岳就是这样热爱他的新闻事业,在采访的同时既学习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更学习基层典型的敬业精神。采写夏雨田时,生命晚期的夏雨田依然坚持创作的情形,让唐湘岳感叹:要学习夏雨田“活着一天,战斗一天,为人民奋斗一天”的精神。
弱势群体是关注报道的重点
良心、正义、真理便是光明。
唐湘岳通过他的新闻报道,歌颂人民群众的真善美,并为此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他先后在光明日报推出的胡昭程、郑培民、夏雨田、何遥、李黎明、石雪晖等人物,成为中宣部树立推广的重大先进典型。
弱势群体是唐湘岳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报道既展示这一群体身上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也通过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价值观,支撑“玻璃娃”姐弟勇敢前行》展示了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患者程双佳、程香溪乐观进取的精神品质,也帮助程香溪实现了人民教师的梦想。《亲吻文学》主人公徐动性脑瘫患者黄扬,用鼻尖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感动了众多读者,报道帮助黄扬与湖南文艺出版社结缘,出版了《许我以微笑问候》。
去年初,唐湘岳了解到常德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沈昌健父子培育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时,既为他们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植物食用油自给率、增加农民收入感到高兴;更被他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所鼓舞。唐湘岳深刻感受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所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调动和发挥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创造力。在酝酿半年、数易其稿之后,他撰写的独家报道《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引发全国主流媒体网站跟进,引起全国网民的热议。
唐湘岳的父亲说:“当记者干什么?记者就是要为老百姓说话,干‘笔下革命’”。唐湘岳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黑暗势力敢于大胆揭露。1993年因采写通讯《举报人的命运》,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特别嘉奖。1994年,他不畏风险,调查采访被绑架144天的人质李振,写出消息《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使人质迅速获救。在医疗改革陷入误区的时刻,唐湘岳抓住首个揭露医疗腐败的为民医生胡卫民的遭遇,在光明日报上连续报道,最终改变了胡卫民的命运。
唐湘岳说:“在采访胡卫民的过程中,我目睹了一位遵守职业道德的好医生。我与胡卫民一起思考,我与胡卫民并肩战斗。对于记者来说,监测社会环境、及时报告事实的变动是他们的职业意识所在。”
无私者公,无我者明。新闻宣传特别是舆论监督的报道,不能掺杂任何经济目的,这是唐湘岳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涉及自已亲朋好友的舆论监督报道,哪怕是亲朋好友在一些事情中受到了伤害,唐湘岳也坚决不写。在舆论监督报道采访中,唐湘岳做到了不吃被采访对象的一餐饭,不接受任何好处。
心要与老百姓紧紧贴在一起
在3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唐湘岳脚踏在基层,心贴在基层。
湘潭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赵猛是唐湘岳的学生,他说:“唐老师在给我们上新闻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基层有大鱼,基层有活鱼’”。
唐湘岳说:“我喜欢在基层走的感觉。有一句话‘四海为家’,基层就是记者的家。这四年,我在基层采访的时间一共500多天,先后独家报道了优秀农村中学校长李黎明、独守山林30年的‘活雷锋’刘真茂、‘最美护士’何遥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回头一看,如果我不是呆在基层,这些‘大鱼’、‘活鱼’,也许就失之交臂了”。
脚走基层,更要心贴在基层。2012年1月,唐湘岳推出的系列报道《两个大学生的爱心假期》。这是一个特殊的题材,一次特殊的采访。这是因各方条件限制,“走转改”实践中衍生出的另一种“走基层”方式,记者把用脚走的任务交给了报道的主人公吴立强和李进,记者的心跟他们走,每天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采访,及时通过大学生的镜头和故事,把云贵贫困山区的现状告诉读者,把他们的爱心举动和感受展现给读者。两名大学生的艰苦打动了很多读者。
唐湘岳认为,记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记者的心要与老百姓紧紧贴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在狮子口大山,唐湘岳与刘真茂朝夕相处,既发现了刘真茂的重大新闻价值,也发现了英雄的难处与危险。从认识刘真茂到第一篇报道见报,长达1年零7个月。多次采访刘真茂,与刘真茂保持电话联络,得知刘真茂的发动机再次遭到破坏,马和羊遭枪杀,唐湘岳多次向当地领导反映情况,刘真茂的处境已大大改善。唐湘岳说:“看到英雄不再孤单,在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走基层带来的快乐,也是记者职业给我带来的快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传新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