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贷款养殖摘穷帽 离家老婆回头了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编辑:王娉娉 2014-07-02 10:24:09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和农信”一笔无需抵押的贷款,彻底改变了贫困农民陈春明的命运——
  
  贷款养殖摘穷帽,离家老婆回头了

  本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唐蓉

  初夏时节,茶陵县腰陂镇石联村村民陈春明,正张罗着用混凝土硬化自家门前的一小段泥路。计划2000元的投入,在如今的陈春明看来,称得上是“小菜一碟”。

  可是,如果回到2013年以前,这笔钱在陈春明手中拿捏的重量着实不轻。按照扶贫部门每人每年400元的帮扶标准,陈春明一家每年正好可获得帮扶款2000元,这笔占了家庭收入很大比例的资金,是他家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柱。

  今年44岁的陈春明,曾是当地典型的贫困农民。上有老母亲,下有一对女儿,夫妻俩没文化没技术,守着罗霄山脉中的几亩田土,“年年都要借钱过日子”。

  陈春明想过多借点钱来搞生产,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可是大家都担心他借得起还不起,平常借三五百元给他生活应急已属好心,要借“大钱”就“家家都有难处”了。至于银行大门,这位满身泥土、皮肤黝黑的汉子从来不敢踏入。扶贫部门普惠性的帮扶款,本意是用来帮助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但区区2000元,实在成不了什么事。

  辛劳日复一日,欠账越积越多。终于,妻子或许是忍受不了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在2010年带着一个女儿与陈春明分道扬镳。

  此时,长年在各地贫困户家中走访的县扶贫办副主任彭晚平找上门来了。他鼓励陈春明参加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去省城长沙接受免费的养殖技术培训,学好后回来多养点猪,兴许能改善家境。

  2011年,急于给生活打开一扇窗的陈春明来到了长沙。坐在大学的教室里,他认认真真记着老专家们讲授的一字一句,两个月时间,顺利通过养殖技术结业考试。2012年,陈春明再次参加“雨露计划”,这次他学的是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知识,同样顺利通过结业考试。

  回到家后,陈春明倾尽全力盖起了一个简易的大猪栏。可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他还是缺钱,根本迈不开关键的第一步,没法买猪仔、饲料,猪栏空空如也。

  出于对陈春明积极参加“雨露计划”的认可,彭晚平再次找上门来。这次,他带来的是中和农信小额贷款。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中和农信公司是一家社会企业,以不用抵押、不用公务员担保的方式,向基层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致力扶贫济困。

  2013年1月,中和农信茶陵分公司成立,彭晚平以县扶贫办副主任的身份兼任公司经理。

  彭晚平介绍,凡是年龄在20至65周岁之间的茶陵本地常住人口,只要有劳动能力、个人信誉可靠,无需抵押,都可申请中和农信小额贷款,第一次贷款上限为3万元。

  通过侧面走访,彭晚平了解到,陈春明家里虽然穷,但个人信用很好,没有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完全符合贷款要求。并且,陈春明之前学了技术,如果有了贷款,脱贫肯定有希望。

  而对于这个全县唯一不用抵押的“大额”贷款,陈春明更是视若救星。他一口气就申请贷款3万元。没过几天,业务员就把一叠崭新的票子送到了他家。

  2013年初,陈春明拿着贷款立即买了50只猪仔,劲头十足地干起来。由于贷款期限只有1年,每个月连本带息要还2835元,他白天招呼猪仔,晚上就到田里、河边抓泥鳅、黄鳝卖点钱,勒紧腰带,东拼西凑,每月还款从未拖欠、逾期。

  依靠学来的技术,陈春明采取一半青草料、一半饲料的饲养方法,不但成本低,而且猪极少生病。7个多月后,50头生猪全数出栏,净赚2.8万元。

  拿着人生的这“第一桶金”,陈春明买了10头母猪回来,打算走自繁自育之路。不过,后来出于对市场形势的判断,陈春明把母猪产下的猪仔在2014年春节前全部卖掉,净赚2万元,还“先知先觉”地避免了2014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大跌给养殖户带来的大损失。

  比赚钱更让人高兴的是,2014年春节,妻子带着女儿回来了。中和农信一笔贷款,让生活迎来曙光,让分飞劳燕重聚首!

  目前,中和农信茶陵分公司即将启动第二轮贷款,陈春明打算再贷5万元,实现多元养殖。据悉,自2014年1月至5月,中和农信茶陵分公司累计向农户放款158笔,总贷款金额537.4万元,其中风险贷款率仅为0.1%,很好地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最急需的资金难题。

  ■乡村夜谈

  贫困农民不会“赖皮”

  茶陵县扶贫办主任 陈坚

  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给贫困农户贷款,担心的就是怕他们届时不还,又没有值钱的东西抵押,最终变成不良贷款。中和农信在茶陵的贷款实践,证明了那些担心其实是多余的:1年半时间发放500余笔贷款,除了极少数的几户人家因经营失败而逾期还款,没有一例恶意欠款。

  农民不但跟城里人一样重视自己的个人信用,而且,由于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农民如果恶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还会面临远亲近邻长期的“奚落”,甚至鄙视,这是绝大多数朴实农民不愿面对的。相对而言,他们更不会“赖皮”。

  大胆地给贫困农户多多架设金融“支点”吧,这种撬动作用力远远胜过直接给钱的小拉力。要相信,没有谁愿意顶着一个贫困帽子的同时,还顶着一个“老赖”的帽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