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日讯(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周聪颖)从一粒稻谷变成一粒大米,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成就了人们餐桌上的安全。6月30日至7月2日,记者随“湖南粮油健康生态行采访团”,来到金健米业、中粮集团(岳阳)公司等企业,见证了优质湘米精心的加工过程。
在金健米业的加工厂房里,一粒普通稻谷变身为一粒晶莹剔透的大米,要跑三层楼2公里的“马拉松”,期间有19道“雕琢”工序,历经8道检验“关卡”。高速转动的大米检测设备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被检测大米的破损程度、异物含量、着色程度等指标。金健米业技术研发部部长刘也嘉说,每一批大米都会有一定的破碎,只有碎米率小于10%,这批大米才作为优质大米对外销售;如果碎米率大于10%,这些大米就会拿去磨粉,成为制糕点的原料。
省粮食局局长张亦贤接受采访时表示,优质稻产优质米,我省的粮食产业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不少更新换代品种的口感、外观和蒸煮品质已经达到或超越了泰国香米。近年来,我省粮食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粮油精深加工和附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我省正围绕打造“千亿产业升级版”,大力推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实现由以粗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
在中粮集团(岳阳)公司,记者看到,厂房里的设备都是从日本、瑞士、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引进,在加工生产环节全部采用数字化、程序化管理,实现在线收集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和过程纠偏,确保了大米的质量安全。金健米业通过将低温保鲜技术应用于生产线,利用大米加工的废弃物稻壳生产蒸汽,在较低的温度下烘干水分较高的原粮,确保其不爆腰、含水量均匀一致,利于储藏和加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