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主任王邦中介绍猕猴桃的生长情况。
7月9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的水果让记者目不暇接。
文/本报记者 夏似飞 李勇
图/本报记者 李健
漫山遍野的柚子、猕猴桃、椪柑,果实挂满枝头;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村头的水塘边,游客一边欣赏果园风光,一边悠闲垂钓……
7月9日,记者来到湘西有名的水果专业村——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实地感受了这里的生态和谐之美。村支书王安全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发展,全村已种植各种水果1650多亩,尤其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视察之后,菖蒲塘的水果名气更大了,大家日子越过越甜蜜。
1
找出路,
家家户户种水果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菖蒲塘村田少、水缺、路烂,是个穷村!”
王安全介绍: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小山村,全村906人,人均只有半亩水田、一亩多旱土。以前,村民主要靠稻子、玉米维持生计,年人均纯收入才6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的民谣就是这么传出来的。
穷则思变。为摆脱贫困,菖蒲塘村于1982年开始试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之所以选择这些短期作物,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气,万一效益不好的话,来年还可以改回种田。”谈起第一次产业调整,王安全对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为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当年他把自己的稻田搞成试种场和母本园。没想到这次大胆的尝试竟然成功了,西瓜、扫把草、葫芦一时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1985年,尝到甜头的菖蒲塘村启动第二次产业调整,大面积种植从浙江宁海引进的宫川蜜橘。蜜橘挂果后,一亩地可赚2000多元,而当时一亩水稻的毛收入才500多元钱。
为防止单一品种带来市场风险,菖蒲塘村在州、县农业部门和扶贫办的支持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原则不断调整水果品种。
——1988年,就在人们赞叹菖蒲塘村蜜橘引种成功的时候,村支两委却带领村民们把蜜橘砍掉种上了口感更好、市场更俏的湘西椪柑;
——1995年,湘西椪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从吉首大学引进了“米良1号”猕猴桃,每公斤价格高达9到10元,村民挑一担猕猴桃就等于挑着四五百元钱,心里美滋滋的;
——2002年,他们引进的福建平和琯溪蜜柚试种成功,迅速打开市场;
——2007年,又引进高品质的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每公斤批发价就达到20元以上。
目前,菖蒲塘村水果年产值800多万元,水果年收入10万元的大户2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
变思路,村民争当农技师
“在菖蒲塘村,引进一种水果,只要带几根枝条过来,一两年时间就可形成规模。”说起村民们的水果种植技术,村主任王邦忠满脸自豪。
在发展水果之初,村支两委就非常注重技术培训,每一次引进新品种,都是村支两委带头在自家园子试种,成功了再无偿传授给村民。2006年,为了帮助村里种植水果,湖南农大教授王仁才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联系菖蒲塘村,每年对果农传授育苗、嫁接、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州县也派出科技特派员为村民“传经送宝”、“解疑释惑”。目前全村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水果种植技术,其中,中级农技师就有21人,初级农技师达到48人。
正是在这批“职称”农民的带动下,菖蒲塘村村民在产业调整每次都能抢到发展先机。当别人种玉米时,他们种水果;当别人种水果时,他们就搞育苗;当别人卖果子时,他们就卖技术。目前,全村1720亩耕地,除70多亩冷浸田以外,全部种上了水果。为了弥补土地不足的问题,朱友军等不少村民在外村以每亩每年900多元的租金租种别人的田地,专门搞水果育苗。
与此同时,该村还有一支“剪刀队”,每年利用春、秋两季到陕西、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帮种植大户育苗、修剪、嫁接、管理。刚从贵州遵义、重庆綦江等地搞嫁接服务回来的村民丁明军说:“技术服务很吃香,每年都有人主动到村里来请农技师。光这一项,村里每年可赚400多万元。”
3
拓新路,观光农业风生水起
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如何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菖蒲塘村在水果集约销售中做起了文章。1998年,菖蒲塘村成立了椪柑协会,在贵阳、遵义等地设立销售窗口,为果农解决卖果难问题。2006年,又成立了菖蒲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包装设计,统一组织营销。
随着凤凰文化旅游的兴起,勤劳的菖蒲塘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导下,做起了旅游文章。他们在村口的公路边搞起水果自选市场,还修通了水果基地的路。每到水果成熟季节,许多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外地旅客,在长长的水果摊位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直接进果园,亲自采摘水果,现场品尝带着乡土气息的时令水果。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菖蒲塘村视察时,称赞村里的水果“口感好,味道不错”,并勉励大家“好好干,有奔头!”
[NextPage]
温暖记忆
习总书记来到咱们村
讲述人:菖蒲塘村村支书 王安全
2013年11月3日上午,对于我们菖蒲塘村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行,专门来到我们菖蒲塘村了解扶贫开发和水果发展情况,并勉励我们“好好干,有奔头!”
习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他走进果园,帮我们摘柚子,品尝我们的猕猴桃,询问水果销售情况,了解村民收入以及面临的困难。一路走,一路与我们交谈,就像走亲戚、拉家常,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习总书记对水果种植技术非常专业,譬如,他说“橘子吃了上火,柚子退火”;“水果苗有沾木苗和成品苗之分”等。他摘柚子的动作也非常专业,只见他捧住一个柚子,轻轻一拧就摘了下来。他一连轻松摘了两个,并幽默地说:“这是技术活啊。”对于琯溪蜜柚、红心猕猴桃在全国的种植推广情况更是一清二楚。
习总书记叮嘱我们:“发展水果一靠科技,二靠市场,要牢牢盯住市场,看远一点。”总书记的话说到了点子上,也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村的水果规模已经达到了顶峰,能种水果的水田和土地都已经改种水果了。现在,关键是怎样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优水果品种结构;如何加快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水果的鲜销和储藏相结合,确保水果的优质优价。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做大做强。
岁月流金
生态水果村声名远播
菖蒲塘村学科技、用科技,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水果村。省内外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2002年,菖蒲塘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先进基层组织;2003年,被评为凤凰县“五好党支部”。2005年,菖蒲塘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2007连续两年被评为凤凰县文明小康村。200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授予菖蒲塘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菖蒲塘村视察时,对该村通过发展水果产业脱贫致富予以充分肯定。
感悟力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
本报记者 夏似飞
菖蒲塘村,湘西的一个土家山村。它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它的甘甜水果让人回味无穷;它求变图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当别人墨守成规种水稻、玉米时,菖蒲塘村却因地制宜,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尝试着种蜜橘、椪柑、柚子、猕猴桃,最终收获了一份甜蜜事业。
当别人单打独斗闯市场时,菖蒲塘村却成立柑橘协会、猕猴桃协会,统一注册商标、创立品牌、组织营销,在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
当别人趁着农闲在家打麻将时,他们却远赴贵州、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开展嫁接、修枝、育苗等技术服务,每年光“技术输出”全村就赚回400多万元。
菖蒲塘村,水果红了,百姓富了!它靠的不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更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困难面前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的态度;市场搏击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事业发展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菖蒲塘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甜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夏似飞 李勇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