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寨前镇水湾村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带动村民致富的主打产业来抓,村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 邓仁湘 摄
桂东县贝溪乡新修的乡村水泥路上,居民欢快骑行。
文/本报记者 刘文韬 张斌 通讯员 黄金星 张前宝
图/本报记者 唐俊(除署名图片外)
7月,湘东南边陲,罗霄山脉深处,一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小县城惹人注目。
80多年前,“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这里颁布,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治军法宝,被誉为“第一军规”。怀着对“军规精神”的红色传承,桂东县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了“绿色之城”的新发展。
1、
起早摸黑,不畏风霜雨雪,荒山秃岭披绿装
走在桂东,时刻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第一军规广场”,高高的纪念碑讲述着军魂的光荣与不朽;万寿宫前,总能触摸到红军战士忙碌穿梭的身影;沙田戏台,走在台下仿佛仍能听到毛委员的演说……
岁月流淌,抹不去精神的传承;时代的光芒,为传承增添了新的风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第一军规”逐渐形成了以“政治坚定、牢记使命、纪律严明、忠于职守、改革创新、艰苦创业、真心爱民”为核心内容的军规精神。
“东山林场的建设,就是桂东老一辈发扬‘军规精神’、还利于民的例证之一。”东洛乡东山林场场长郭建东介绍,东山俗称东边山,长期以来,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片荒山无人问津。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党中央号召“向荒山进军”、“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大背景下,桂东兴起造林高潮,当时的东洛公社也决定依托东边山创办林场。
为绿化家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起早摸黑,拿起锄头,挽起衣袖,带起草帽,不畏酷暑和风霜雨雪,攀高峰、越悬崖、过丛林、趟河流……带领群众开荒造林。他们详细调研各块林地属什么土质、适合种植什么树种,从而保证树木更高的成活率,只为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当时,几乎所有公社干部都投入到造林大会战中。每次出工,干部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次都是自带干粮,坚持不给群众添麻烦。
林场有块种植上万立方米杉木的山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五里牌”。当年造林时,由于山高路远,干部们每天在大山中一干就是一整天,到收工时已经临近晚上。附近村民拉他们留宿,但为了不扰民,他们坚持摸黑步行几公里山路回家。走的次数多了,“五里牌”也由此得名。
随着大面积造林的深入推进,因林场资金有限,造林所需苗木来源紧张。为了满足苗木需求,节约成本,当时的东山林场党支部书记曾祥本自费来到株洲茶陵,向当地一名林业专家学习育苗技术。学成回乡后,他开始培育杉树苗,解决了苗木紧缺的问题,确保了大造林活动顺利进行。
经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东山林场10万亩山林郁郁葱葱,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社办林场。
作为集体林场,林场产生的效益为全乡人民共享。现任东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刘佳龙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林场活立木的拍卖资金累计为全乡通畅工程配套资金700多万元,为学校绿化配套资金22万元,为幼儿园建设配套资金60万元。
2、
生态立县,让利于民,革命老区绿色崛起
进入新的世纪,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继承“军规精神”的桂东干部群众始终呵护着这一方青山绿水,关注生态立县,加快绿色崛起。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是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更是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指导方针。”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桂东把弘扬“军规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工作的第一抓手和推动桂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引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0年,县委、县政府立足桂东实际,把“生态桂东”放在“生态、开放、和谐桂东”建设之首,做到让利于民,宁愿GDP少一点,也不能因此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
桂东锡矿丰富。2012年,外地一家企业打算投资上千万元建厂开采,但势必对山林造成破坏,并影响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代价。”县政府领导通过走访群众,多方听取呼声意见,最终决定将这家企业“拒之门外”。
2008年以来,桂东共拒绝引进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企业60多家,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项目也纷纷被清退。如今入驻县里工业园区的企业,无一例外拥有着绿色、生态、环保“身份证”。
茶香万户,花开百村。桂东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积极引导农村种植花卉苗木,开辟增收渠道。县林业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通过林业科技下乡,技术人员与公司、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加大对花卉苗木培育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今年,该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新增1万亩,已成立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80多个,种植范围覆盖12个乡镇、139个村,年产值达4亿元。
随着生态立县的持续推进,桂东绿色产业风生水起。“茶叶之乡”、“南竹之乡”、“药材之乡”、“花卉苗木之乡”……在“军规精神”的指引下,桂东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还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
[NextPage]
第一军规广场
桂东是第一军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1928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桂东县沙田,正式颁布了我国人民军队最早的治军纲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生动体现人民军队宗旨和党性要求的“第一军规”。
为继承和发扬“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革命精神,桂东县委、县政府筹资2000万元,在毛泽东当年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旧址沙田镇新建了第一军规广场,对革命史迹、文物、景点进行了保护、修缮。广场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碑、体现第一军规颁布时代背景的大型浮雕,以及毛泽东当年曾居住过的万寿宫、经常上台进行演说的沙田戏台等为主要景观,如今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并被评为“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湖南省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老书记用一生守护大山
讲述人:东山林场场长郭建东
说到东山林场,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林场党支部书记曾祥本。
1980年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后,曾祥本花了两年的时间走遍整个东山林场10万亩林场,详细记录了木材蓄积量以及需要进行造林、补植、抚育的具体情况,并进一步明确了东山林场与江西、汝城等地的具体边界。
1983年,大造林活动全面启动。但荒山面积之广,单靠林场几个人的力量开展造林,是远远不够的。曾祥本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开展植树造林,造林活动如火如荼。到1989年,林场完成丰产林建设13000亩、封山育林8万亩,全面消除了荒山。东山林场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曾祥本也荣获了湖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完成造林后,他又组织村组农户修建东山林场边界全线防火线,并制定了分片包干的责任制度、木材砍伐和新造计划。
工作46年来,曾祥本没有私受过一分钱。1976年,他在全县参加农业大比赛时,得到了县里一台拖拉机的奖励,他儿子苦苦央求,说想开拖拉机,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他把这台拖拉机送给了村里一位家境贫困、孤苦伶仃的村民。
曾祥本如今已过80岁高龄,但他至今仍在关注大山,一生无怨无悔。
军规精神,永恒不朽
工农红军当年刻在沙田民房墙上的标语,写着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相关内容。
本报记者 刘文韬 张斌
走在莽莽群山环抱的桂东,一股清风拂面而来。这个有着“天然空调、自然氧吧、江南夏都”美誉的山城小县,冬暖夏凉,人居环境十分优越。
作为“第一军规”颁布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桂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虽然存在着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均量不高等问题,面临着后发赶超的艰巨任务,但县委、县政府依然坚守保护生态底线,叫响了“宁可发展步伐慢一点,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一些,切实保护好桂东的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的口号,在保护生态上不遗余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少一分“政绩”,让群众的生活质量更高一点。这正是对军规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真心爱民、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的生动体现。
军规精神,永恒不朽。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只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就能获得最广泛支持,取得更伟大的胜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张斌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