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拍摄《那山那人那狗》的地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蒋剑平 编辑:王娉娉 2014-08-17 10:17:53
时刻新闻
—分享—

  大园村的鼓楼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蒋剑平

  《那山那人那狗》,是1999年拍的一部故事片。

  有人评论这部片子:“这是一部关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叙事,精致的人情,美丽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

  这部片子拍摄地,就在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这是一个保留比较完整的古老村寨,倚山而建,伴水而筑。

  8月上旬,记者来到这里寻访“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

  是青龙山,古松挺拔,生生不息。

  不过,在绥宁,在湘西南,没有山不青葱,没有山不秀丽。

  那人。

  却没有电影里那么简单了。

  一是多。现在全村有几百人。

  二是清。大园全村都姓杨。《杨氏家谱》上记得明明白白:杨氏这一支是唐龙虎大将军、威远侯杨再思嫡派玄孙——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杨光裕的后裔。

  《宋史·诸蛮传》记载:唐懿宗十四年,杨再思守沅州(今芷江),创建五溪十峒,众尊其为十峒长吏。绥宁由此被唐王朝列为“苗疆要区”。

  血火硝烟,改朝换代,身为武将的杨光裕镇守这里,感身心疲惫,便脱去战袍,选择这山青水绿的地方安家了。

  他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构筑杨氏家园,繁衍杨氏子孙。

  不过,现在杨氏子孙们将家史追得更远。他们的门楣上一般挂有“四知堂”、“清白家风”、“关西人家”之类的牌匾。里头蕴含故事,主人公就是东汉太尉杨震。

  “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说的是杨震拒礼的故事,“清白家风”也由此而来。

  “关西人家”,则是因为杨震老家陕西潼关,地处关西,做教书匠时人称“关西夫子”。

  不管这杨氏这一支是杨震多少代的后裔,他们的清纯家风令人尊敬。

  三是和。杨氏子孙所筑屋宇绵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他们或分房支而居,或按伯仲共檩,待分门立户。但到居住拥挤时,就往外筑新居。房屋与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巷道相连;各家与各户之间既相对独立,而又血脉相通。

  300多年来,杨氏家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显示出家族的融合,更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

  寨里长寿的人颇多,最年长的李氏婆婆,已年届94岁,仍耳聪目明,起居自理,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80岁以上的老人全寨有20余人。长寿,山青水绿大环境当然是因素,但安静、祥和的人文环境同样重要。

  四是恋。这个恋是乡恋。小伙子杨焕志刚从浙江义乌经商回来,见我们东张西望的,便主动当起了导游,带着我们从老寨门口往杨氏宗祠走,路过十一级青石板阶梯时,便讲了这里的故事。

  说是一个外出到重庆做生意的,看见河边一个漂亮的浣衣少女,不由得说了句赞中带谑的家乡话。没想到住店时就住在这家,店主人前来找麻烦。这人以为对方听不懂他的话,也就耍赖。可没想到对方将他说的原原本本托出,他这才知道遇到了“知音”,只好认错认乡亲。

  对方说,要原谅你也可以,你得说出家乡青石板台阶最上面一节有什么记号。这当然难不倒他。于是,一场风波告息。

  杨焕志告诉记者,大园村凡迁出到外省的人,都必须经过这个石阶梯,寓意是不忘记老祖宗。

  所以,如今大园杨氏在四川、贵州的后裔,都能讲述大园的故事。

  那狗。

  大园人对狗关爱,每餐吃饭前打开饭锅,再穷的人都要先给狗舀饭吃。

  传说,苗家人没有水稻,尽吃杂粮,稻种是狗从番国偷来。寨里儿童都戴狗头帽。狗头帽是外婆给刚生的外孙必不可少的礼物。

  记者猜想,当年“那剧”取景这里,是否与大园人爱狗有关?

  村里的古巷道,在“那剧”中,主人公刘烨与父亲、狗多次从这里走过。如果“狗演员”不听话,戏也就演不下去了,得主人出面引导。

  那桥。

  那桥虽不入剧名,却占着“那剧”海报主要画面,而且刘烨父子追赶邮件的情节,就发生在桥上。

  这座桥既是大园的唯一通道,又是一道风景,而且带有神秘色彩——传说修桥时100个人,吃饭时却只有99个人,另一个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了。

  大园,成就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内涵美;《那山那人那狗》,宣扬了大园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蒋剑平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