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无”中心的“南泥湾精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亚平 编辑:王娉娉 2014-08-17 09:19:3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徐亚平

  没有办公用房,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没有医疗器械,没有办公设备。

  8月16日,记者采访岳阳楼区吕仙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这个中心从无到有,四处化缘。

  尽管一贫如洗,但该中心26位职工却一直坚守。

  听了该中心主任杨志祥的介绍,记者眼睛湿润了。

  吕仙亭社区属于岳阳老城区,辖内居民4.8万多人,老年人口居多,破产企业和下岗职工多,低保户多,且没有一家正规的医院。

  2013年7月,“中心”租赁岳阳市二医院闲置的老院门诊楼4层,作为办公用房,但租金是个大问题。

  杨志祥说:“协商一个月,市二医院带着感情支持我们,每年只收9万元租金。”

  人才紧缺使老杨头疼。

  “中心”成立时只有6个人,怎么开展工作?“从2013年7月开始,每个月都找区卫生局杨晓明局长要人。他不断从局人才库和16个‘中心’选人给我。”老杨笑了,“一年争来了20个人。”

  缺器械怎么办?

  老杨答:“赊。”从医疗器械公司赊欠了B超、检验设备等8件医疗器械、病床20套。只差放射设备了。

  “为什么没赊放射设备?”记者明知故问。“这个太贵重了。必须要到厂里。还要通过网上招标。”

  没有办公设备怎么办?

  “借!”杨志祥回答说,“向市二医院借。借了10套办公桌椅、文件柜和中药柜,还赊欠了12台空调。”

  困难重重,为何不放弃?

  “不能放弃!‘南泥湾’就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更有成就感!”

  老杨自豪地说,“从开办至今,门诊就诊病人5000多人,住院病人200多人。条件简陋,但老百姓觉得方便、便宜,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此治疗的南下干部黄砚田老人赞道:“这里的医护人员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

  老杨讲了个故事。2014年春节前,鄢家冲社区80多岁的王爹久病卧床,因无钱住院,希望“中心”派人春节期间到家服务。

  “中心”安排2位医护人员,腊月廿七至三十上门服务。正月初一,王爹弥留之际,交待子女,他过世后,要到社区服务中心感谢医生和护士。

  正月初八,王爹的子女到“中心”送上了感谢信和锦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亚平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