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刘诗晴 叶小玲
8月初,代表湖南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在复赛中击败北京、云南和中国澳门代表队,晋级半决赛。该校的5位生于2000年后的小“学霸”,堪称“识字王”,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25日,接力出版社带着刚刚出版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在湖南图书城举行阅读体验大赛。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的参赛队伍也来到现场,与观众们交流互动,分享他们学习汉字的心得体会。
以2人在场优势晋级半决赛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对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非常重视,因为选手必须是初二以下的学生(1999年9月1日后出生),所以在年初他们就动员全校初二学生进行了两轮选拔,选出曾帅、刘演升、莫然、郑舒文、潘颖5位学生组队。
在湖南的选拔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常德芷兰实验学校从全省1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代表湖南参加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资格。
8月3日晚,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四场,5位“萌娃”一亮相,便吸引大家目光。两轮过后,5名选手发挥稳定,全部留在场上。而云南省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与中国澳门队各剩下3人。
第三轮比赛,湖南队的刘演升写错“匡诤”,成为湖南队第一个离场的选手。此轮过后,比赛变成湖南队与北京队的较量。湖南队的曾帅第四轮首先出场,正确书写“剀切”这一百人体验团书写正确率只有2%的词。随后,莫然写错“抃跃”,潘颖写错“虑虒尺”,而相继离场。第五轮比赛首回合,北京队全军覆没,最终,湖南队的郑舒文把握住机会,上场准确写出“凤冠霞帔”,结束本场比赛。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的带队老师刘云高介绍,复赛晋级后,接下来将在9月中旬参加半决赛,另外曾帅将参加最佳个人晋级赛。
把汉字融入历史和故事
对于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的出色发挥,刘云高认为,源于学校历来就重视汉字听写和经典诗文背诵的办学传统,“我们校内的汉字听写大赛已连续举办了8年,每学期都有汉字听写和经典诵读的比赛。”
今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出题都语出有典,需要学生有古文的积淀。刘云高说,准备阶段,队员们不仅要熟记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还得背诵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古诗词,甚至连《鲁迅全集》也要有所涉猎。从组队开始,指导老师就要求学生每天完成《现代汉语词典》75页字词的背诵,保证周末6个小时、平时2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队伍到了北京之后,训练强度再升级,基本是词典不离手。
单纯记字很枯燥,于是,指导老师带他们从汉字向历史和故事延伸,生僻字变得生动活泼。为了避免学生记错同音字,他们一般让学生们通过音、形、意来记忆。
潘颖告诉记者,一起训练的时候,大家会玩字词接龙的游戏,给枯燥的记忆增添乐趣。也会分工合作,对某一本书,每人负责一部分,整理出最难的字词,再一起来记,这样效果更好。
老师也向她请教字的读音
5位“00”后,与其他代表队比,身材最矮,但是各有特点。刘云高说,曾帅性格沉稳,有大将之风;潘颖阅读面广,思维敏捷;郑舒文冷静沉着;莫然记忆力强;刘演升头脑灵活,很机智。
在学校,曾帅成绩并不是特别拔尖,语文亦不是他的强项,但他是班里有名的“词霸”。他有一个习惯,平时阅读中看到不认识的字词,就收集起来,查字典弄懂,久而久之积水滴成江海。
在大赛中表现突出的潘颖,平时喜欢读历史类书籍。让她自豪的是,由于认字功夫了得,经常有老师向她请教。有一次,一位老师就指着一个“邛”字,向她请教读音。
站上更高的舞台,和全国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过招,他们不禁感慨“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潘颖说,参加大赛收获很多,除了认识丰富的汉字,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变得更自信、不怯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王娉娉